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吳軍林 呂樂 實習生 馬一方 濟南報道
“‘雙減’政策出台之前,很多家長因孩子作業壓力大、輔導困難而備感焦慮;‘雙減’之初,面對作業鋭減,家長又因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而感到焦慮;而在‘雙減’實施一學期之後,我們家長髮現孩子們的作業確實減少了很多,學校組織的興趣課程增多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增多了,狀態放鬆了,與父母促膝交談的時間也增多了。”
1月24日晚,山東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召開期間,在省政協“民聲連線”現場,羣眾代表蔡靈以這樣的一段話開始了與省政協委員的對話。
“民聲連線”現場
蔡靈的孩子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她經歷了從焦慮到理性看待“雙減”,尤其是低年級推行的“樂考”。她認為有利於增強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檢驗他們的學習成果。
她建議進一步優化學生的考試形式,在考試內容設計上更加豐富完善。她同時建議,有關部門深入調研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課後延時服務。
“課程體系上,可借鑑高等教育中的選修課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創新創業類課程、手工課程等。”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財經金融系主任、省政協委員董紅回應説。
羣眾代表張勇除了是一名8歲孩子的父親,還是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他建議有關部門對接文聯、藝術家協會等機構,遴選有教學能力的文藝工作者進入校園,“舞蹈、畫畫、曲藝、捏麪人等,都能豐富課後延時服務。”
“這是雙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能推廣自己的非遺傳承,孩子們也可以瞭解各個門類的藝術,知道自己真正對什麼感興趣。”張勇説。
羣眾代表、濟南科學傳播協會秘書長郭濤建議,發揮社會組織以及科技類企業的作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他建議搭建公共服務平台,構建暢通、規範的對接機制,將科普類資源有效提供給學生。
泰山科技學院黨委書記、省政協委員彭春雷與張勇、郭濤兩位羣眾代表的想法不謀而合。他也建議,充分調動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的資源運用到課後延時服務之中,與此同時,文旅部門、體育部門也應參與進來。
“家長是地道的教育‘智庫’,羣眾代表提出的建議都非常好,我們剛才都悄悄地豎大拇哥。”樂學網主編、省政協委員婁雷表示,要把羣眾代表的建議帶到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小組討論中。
婁雷説,據他了解,各職能部門正在做一系列課程開發和優質資源的整合,比如省科協、省教育廳聯合推出了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同時,有些縣區已經開始做教育資源公共平台,整合了科技館、博物館及研學單位等的資源。
課後延時服務也給學校帶來了新挑戰。羣眾代表、濟南市市中區經緯學校小學部負責人季豔坤説,該校參加課後延時服務的孩子達到了80%以上,教師工作量大幅增加,而就學校師資配置來説,提供多樣性的課後服務也面臨難題。
為此,季豔坤建議盤活師資配置,比如以區域為單位建立代課老師儲備資源庫,同時盤活社會資源,成立教育資源共享服務平台。
山東藝術學院教務處處長、省政協委員彭麗説,去年開始,山藝組織學生去跟中小學對接,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開展美育教學,“大學和中小學結對子的形式,也許能緩解中小學教師的缺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