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自新華每日電訊、新浪微博、新華社、紅星新聞、北青網
此前,新華每日電訊一則“90後海歸返鄉只為種好一棵稻”的報道引發網友熱議。
這是一個“海歸”留學生回鄉種糧的故事,他今年剛29歲,名叫丁旦。
90後海歸回家種田
在普通人眼裏,一個農村娃,好不容易掙脱了土地,進入名校成為海歸碩士。不選擇年薪百萬的辦公室,反而要回家種田,真是讓人貽笑大方。
丁旦在公司文化牆前留影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春園攝
2015年9月,丁旦從英國利物浦大學消費者市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他選擇回家種稻,把自己家的米賣出去。
回國前,他在電話裏把“ 回家種田”的真實想法告訴了家人。果不其然, 家中立刻“炸了鍋”。
“家裏花130多萬塊錢供你留學,你回來當農民,胡鬧!”
“我和你爸辛苦一輩子,不就是圖你走出農村,在城裏好好生活嗎?”
經過幾番較量,家人的集體反對最終沒拗過丁旦執着一念。
其實,丁旦有他自己的野心——百年企業。
丁旦回鄉的第一件工作,不是賣米,而是種地。他進了自己家的糧食公司,和公司普通員工一樣,拿着每月3000元的工資,開始在附近村鎮四處轉,流轉農田和荒地。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親切,他脱掉了西裝皮鞋,打扮成一個農民模樣。為了種出好稻子,他去農業學校學習,虛心像農户請教。終於,苦天不負有心人。2019年,石腦鎮文家村一塊300多畝的地裏,畝產終於達到了1100多斤。
丁旦在村裏與村民商談土地流轉。
當被問到以後會不會離開農村時,丁旦憨厚地笑了。“離開農村,我在城裏怕也找不到好工作了,這幾年的履歷全是務農。”
“現在,選擇留下的理由有很多,卻再也找不到一個離開的理由。”丁旦感嘆道。
對此,網友也作出不同意見。
有網友認為,海歸碩士去回鄉當農民,這無疑是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白瞎讀了那麼多年書。
也有網友認為,努力讀了這麼多書,體驗了那麼多事,見了這麼多人,就是為了有選擇的權利,有底氣選自己喜歡的事情。
是“離經叛道”還是勇於追夢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年紀輕輕卻不走尋常路?事實上,像丁旦這樣的個例並不在少數。
2020年8月3日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26歲的肖源曾在國外攻讀了7年文學專業,去年她回老家湖南婁底,承包了2400畝地當上了農民。不久前她公司產品獲了省級大獎,但村民仍然不太理解她的選擇,肖源説“大家會讓孩子學我好好讀書,但不要學我回鄉當農民”。
而在前不久,話題“95後海歸碩士回應做汽修工”衝上微博熱搜!
95後海歸小夥孫正陽大學畢業於同濟大學的工業工程,畢業之後去了美國的佐治亞理工學院,進修的供應鏈工程的碩士。
孫正陽説自己從小就喜歡汽車,並且覺得這份工作的待遇一點也不低,做好了年薪能有30萬!關於外界對於他學歷與工作不匹配的質疑聲,他表示自己並不在意這些。
不知道是不是學霸的腦回路總是和常人不同,但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還有很多。
西安外國語大學的雙語碩士,選擇從事家政行業。
32歲延邊大學的博士生譚超,求學期間8年兼職送快遞,
經過7年半的本碩連讀的浙大黃曉斌,看到BBC記錄片《保羅教你做麪包》,於是決定轉行去賣麪包。
......
直到現在,人們對於高學歷人才依舊有着“刻板印象”。好像碩博畢業要麼做科研,要麼去公司做高管,再不濟回高校做講師。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意識的覺醒,當代年輕人對於工作的想法更偏向於:適合自己,且自己喜歡的。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越來越多履歷優秀的碩博人士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證明:未來應該掌控在自己手中,發展多元化的社會,敢於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比“別人看着合適”更重要。
就像電影《步履不停》裏説到:“你才25歲,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我們還年輕,未來有無限可能。
大家對高學歷人才的這種職業選擇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區討論哦~
END
募格科聘
募格科聘
分享+點贊+在看,好文大家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