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大家好,我們的思淼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無疑是那個盛極一時的朝代的轉折點,在這一場戰亂爆發之前,雖然當時的那個朝代已經有了要走向衰敗的跡象,但是無論是如何窮困的景象也僅僅只是出現在民間而已,佔據統治這個位置的貴族,仍然沉浸在他們華貴的美夢裏,過着極其奢侈的生活,看不到這一片繁榮背後所藴含着的隱患,對於當時的整個政權來説,無疑是一個刀已經架在了脖子上,但是他們還依然沒有意識到接下來等待着他們的究竟是些什麼,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後,屬於這個國家的威嚴和驕傲全部掃地,唐朝也因此走上了一條苟延殘喘的道路。
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其實對於這一場災禍的發生,我們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能夠發現,其中已經有隱患埋藏。這裏面最大的問題就集中在唐以來習慣設立藩鎮的問題上,其實關於地方的勢利和中央集羣的矛盾,我們在很多的朝代中都能看到由此產生的無數的問題,當一個龐大的國家,它的權力太過於分散的時候,無數的地方割據勢力最後一定都會對中央的統治產生威脅。早在唐朝以前,在這條路上已經走向滅亡的還有一個漢朝,但是可惜的是,即使有前車之鑑,唐還是走上了這條路。
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出於要掌握遼闊邊境的管轄權的心理,在唐朝初期,就已經開始在各地實行府兵制,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唐對於地方管理的思想還沒有跑偏,在這個世界裏他們首先還是以京師為重點,保證這個朝代的兵力是外輕內重的,但是自從唐玄宗開始,就有了節度使制度,這一個官職不單單擁有對軍事的管理權,同樣還擁有行政、財政等權利,其職位之大讓地方長官都是失去了對他們的控制能力,所自然而然的,節度使就變成了割據一方的勢利。逐漸的成為了讓整個唐室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從當時的軍事格局來看,安祿山一人就兼任了三個藩鎮的節度使,而且又因為這三個地方地域相鄰,而且這三個藩鎮所擁有的兵力也是所有地方中最多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僅是安祿山一人就有20萬兵力,反觀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卻僅僅只有八萬,在這個時期,唐初形成的內重外輕局面完全被顛倒了過來,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政治局面的形成,無疑讓當時的權力中心,變成了一塊被眾多猛虎盯着的肥肉。
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而導致這一場戰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在那個高位上坐着的皇帝,喪失了身為君王應該有的警惕,正是因為他從祖輩中接過的江山太過於太平,所以長期在這種毫無波瀾的人生裏度過的他,漸漸地開始產生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的統治的錯覺,因此也就沒有了想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精神,尤其是伴隨着後期他的統治越來越腐敗,而他本人也幾乎不再過問政治,他沉浸在聲色裏,寵幸愛妃,相信奸臣,甚至由之前提倡節儉的生活逐漸變得開始大肆揮灑錢財,而這也就決定了,國家的高層對於民間的剝削也越來越嚴重。
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安祿山就是在這樣的生活裏,一方面手握住了兵權,一方面又看到了能夠趁虛而入的時機。他其實和當時的宰相非常不和,當他們兩個人之間矛盾越來越大的時候,身為皇帝的唐玄宗選擇對此表示視而不見的態度,沒事到安祿山覺得自己再也忍不了的時候,就以討伐宰相的理由起兵了。這對於當時生活着的百姓來説所造成的傷害無疑是難以計數的,正是因為唐朝享有了太長時間的太平安穩,所以當時的百姓並不知道戰爭是什麼樣子的,所以當那些嚇破膽子的百姓聽到有戰火將至時,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降。
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僅僅是一個多月的時間,叛軍就進了洛陽,這一場鬧劇最後以一國皇帝倉皇出逃為結局,在當時看來,對於這個曾經繁榮又強大的國家來説,以如此不體面的局勢收場,無疑意味着整個國家的尊嚴掃地,從此之後,屬於唐王朝的威嚴從此不復存在。同樣唐王朝的這一段歷史也能夠給我麼能帶來很多的思考,那就是無在哪個時代,我們都要努力的做一個清醒的人,不要被眼前的浮華亂想矇住了眼睛,我們要永遠保持警惕的狀態,不要以為太平就會是永遠的,不要以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誰知道變故到底什麼時候出現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3 字。

轉載請註明: 盛世之殤,唐朝由此轉向衰亡,回顧安史之亂的起因與經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