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書法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藝術,其和京劇、中醫以及武術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國粹”。縱觀我國千年的歷史脈絡,幾乎都能看到書法的身影。不誇張地説,漢字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其中一半都是書法所貢獻的。
而書法藝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雖然漢字的誕生要比這早得多,但早期古人並不講究寫字的章法,只要成型便可。再説,那會漢字基本都是十分難寫的小篆,字形上本就差點意思,更別提寫出來的美感了。
也是在漢朝期間,由於統治者重視隸書的書寫,漢字逐漸隸變。隸書形態下的漢字線條化更加明顯,其藝術性自然也大大增加,從而催生了書法這門藝術的誕生。
雖然書法誕生於東漢末年,但那會的名家卻並不多見。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社會風氣開始重視文學,書法藝術也隨之上升到了頂峯。這一時期誕生的書法家各個都是名垂千古,譬如王羲之,憑藉一貼《蘭亭集序》,獲封“天下第一行書”,還有三國著名謀士鍾會,以及他的父親鍾繇,水平也是可圈可點。
再之後便是隋唐時期了,由於楷書的崛起,書法在隋唐時期又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峯。唐初的歐陽詢,唐中時期的顏真卿,以及唐末的柳公權,都是書法達人。而在楷體大行其道的當今,市面上大部分楷體字帖也都是模仿的唐朝書法家的。
經過2000多年的沉澱,我國的書法藝術儼然已成了華夏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此外,書法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市場。一副好的題字,不僅看起來賞心悦目,驚為天人,價格也相當不菲。
譬如在民國時期,就有一位叫鄭孝胥的書法家。他的字雲集歐陽詢和蘇軾之大長,被奉為著名的“同光體”。而越是水平高深的大師,就越愛惜自己的羽毛。尤其是上門前來求字的人多了,鄭孝胥從來不輕易寫字示人。
通常情況下,鄭孝胥一天只寫一個字,倘若前來求字之人要求寫7個字,便得等上一週時間。而如今遍佈大街小巷的“交通銀行”四個大字,便是鄭孝胥所寫。傳聞當時交行創始人,李鴻章侄子李經楚前來求字時,花了整整四千兩黃金鄭孝胥才肯鬆口,所謂“一字千金”,莫不過如此。
只是這個鄭孝胥雖然書法水平登峯造極,但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他是日偽滿洲國的總理大臣,還曾唆使溥儀投靠日本。雖然鄭孝胥惜字如金,但偽滿洲國的“國歌”和“建國宣言”,都是他一手起草的。隨着1938年鄭孝胥去世,以及日偽政府的垮台,鄭孝胥的字價也逐漸一落千丈。
鄭孝胥的字雖貴,但要説近代字價最高的書法家,還得是郭沫若莫屬。在廣東崇正2015年的春季拍賣會上,郭沫若在1964年寫的“建設”兩個字,竟拍出了1610萬的天價。1個字805萬,這個價格可比千兩黃金要高多了。
相信看過這兩字的網友基本上都會問一句“憑什麼?”。雖説一個字能抵上北京一套房產確實有點誇張,不過“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郭沫若這兩個字值不值錢,還得是書法家説了算。
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就對郭沫若這兩字讚不絕口,認為還是值1610萬的。他認為,這兩字完美體現了郭沫若行書裏的“回鋒轉向,逆入平出”這幾個特點。尤其看起來還頗恢弘大氣,將解放初期全國百姓上下一心,投身建設祖國的心氣淋漓精緻地展現了出來。
有人或許會納悶,郭沫若不是歷史學家、劇作家和詩人嗎?怎麼還是一位書法家呢?其實,書法自古以來和文學就是不分家的。起初書法是作為一種附庸風雅的藝術形式出現的,後來才逐漸成熟自成一派。
而郭沫若在書法界的名氣一直都不低,看看如今故宮博物院的招牌便知道了。這是郭沫若在1971年寫下的,至今仍懸掛於故宮的神武門之上,水平也是一目瞭然。
而除了故宮之外,郭沫若也像當年的鄭孝胥一樣,題過銀行的招牌。1955年,中國銀行在倫敦分行置辦了一所全新的大樓。當時中行的行長南漢宸認為,既然是新樓,必須要有新氣象,便想着將之前的題字給換了。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中行的題字出自國父孫中山之手。想要超越第一塊牌匾,新題字人除了書法造詣要高之外,名氣上自然也要不遑多讓。於是,郭沫若便成了最好的人選。在籌謀了兩天後,郭沫若大筆一揮,“中國銀行”四個大字躍然紙上,即如今我們在街頭隨處可見的中行招牌。
看到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銀行的招牌後,各位讀者,你們還覺得郭沫若這“建設”兩個字不值1610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