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儀器上珠峯 全靠人背!
國測一大隊副總工程師陳剛揭秘珠峯登頂:
測量登山隊隊員張衞東用重力儀測量數據。(受訪者供圖)
陳剛接受
封面新聞記者採訪。
2019年,陳剛帶着兒子首次登上慕士塔格峯。 (受訪者供圖)
“有的測量設備,可以找犛牛馱上山,但是犛牛隻能到6500米海拔;有的設備,從山腳開始就只能靠人背,而且全程只能呈直立狀態,不能傾斜超過45度……”
5月27日,珠峯高程測量順利完成。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國測一大隊副總工程師陳剛揭秘測量儀器上山之“難”:儀器名叫重力儀,加外包裝僅重12斤。不過,全程需兩個人協力輪流背上山,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謹慎。
堅守
一直監測珠峯如何“動的”
陳剛,武漢人,49歲,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以下簡稱國測一大隊)副總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初見陳剛時,他正在珠峯大本營隊員活動帳篷的最角落裏操作電腦。
長年在高海拔的野外工作,加之任務繁忙,休息不好,陳剛雙眼充滿血絲。
1991年,陳剛就讀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工測系。畢業前夕,正逢國測一大隊受到國務院通令嘉獎,被授予“功績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測繪大隊”榮譽稱號。學校邀請老隊員做了一場報告會,多次提到了1975年的珠峯測高。陳剛聽得熱血沸騰。
他當即下決心,一定要繼承測繪前輩的精神,到珠峯去搞測量工作。
大學剛畢業,陳剛就給西藏測繪部門寫信,請求進藏工作。
儘管這一願望並未實現,陳剛也留在了更需要他的武漢,但從此和珠峯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近10多年,陳剛及團隊,一直在做青藏高原地殼運動的監測。
“珠峯高程測量紀念碑下方,有一個永久觀測點。從2005年開始,我每年都要造訪這裏,對其高程、平面位置和重力值等要素進行測量。”
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波及珠峯地區。冒着餘震,陳剛和團隊對珠峯北坡地區距震中300公里範圍內的觀測點,進行了跟蹤測量。
僅這一年,陳剛就到珠峯附近地區進行了三次測量工作,每次都要待一個多月以上,他和團隊也正式啓動了尼泊爾地震對珠峯地區垂向變化影響的研究課題。
“如果我們知道地震讓珠峯產生了變化,那我們就要研究珠峯變化了多大,造成了什麼影響,就可能判斷這個水電站在這裏還建不建,這條鐵路還修不修。”
“作為世界‘第三極’,珠峯的顯著變化與南北極一樣,對全球地學研究有重要的指示意義,而且,珠峯一直以來就是板塊運動的活躍區域,作為測繪工作者,來這裏工作,義不容辭。”陳剛説。
揭秘
12斤重力儀需兩人背
儘管十多年來,陳剛一直在珠峯山腰上及周邊工作,但真正登上峯頂,他還沒有過這樣的嘗試。
平時,出於愛好和鍛鍊,陳剛也常常登山。2008年,陳剛還參加了中國地質大學的登山科考隊,2012年就登過珠峯,並且抵達了海拔7790米。後來,他還參與過學校登山科考隊組織的攀登全球七大洲最高峯和徒步南、北極的科考活動。
10多年的珠峯觀測資料積累,良好的體魄和豐富的攀登經驗,讓陳剛等來了再次攀登珠峯的機會。
這一次,他有了抵達峯頂的機會。
在懷柔集訓、珠峯的前期拉練時,體能訓練完後,陳剛要給隊員們培訓測量儀器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讓隊員們在各種環境中熟練操作儀器。
“熟練操作很重要,因為在高海拔大腦缺氧的情況下,已經沒有時間讓你去思考,説誇張點就是閉着眼睛都能把數據測出來。”
抵達珠峯後,除了自己登山,陳剛還要給登山隊員們設計測量專業設備的上山路線,“比如測量儀器是背上山,還是拖上山?由誰來背?誰來拖?是橫着拖,還是豎着拖,亦或S形拖?”
陳剛解釋,他們攜帶的儀器,一部分可以藉助犛牛來馱運,但是犛牛也只能抵達6500米,而另一部分儀器,必須全程由人來背。
比如重力儀,其是高精儀器,整個儀器在運輸時,全程需要直立運輸,不允許傾斜度達到45度,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任何一個不規範的登山工作,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測量準確度。
所以,就儀器如何上山,由人背還是犛牛馱,陳剛和隊員們最終做的方案是,放棄使用犛牛馱運的想法,全程由隊員克服困難,自己背上山。
驕傲
兒子已是一級登山運動員
不管是身在北京還是西藏,陳剛的內心最擔憂的,是身在武漢的家人。
從今年1月去懷柔訓練基地到現在已經4個多月過去,陳剛沒有跟家人見過一次面,“我們隊員都是這樣的,大家都一樣從集訓開始就沒見過家人,我主要是因為前段時間疫情有點擔心家人的安危,現在疫情差不多控制住了,武漢也在復工復產,我就更放心了。”
在北京懷柔國家登山訓練基地進行封閉訓練時,陳剛還把自己的訓練計劃發給身在武漢的兒子,兩父子相隔上千公里,兒子在家裏練習體能,父親在訓練基地艱難攀爬,兩個人互相鼓勵,互相比拼,共同進步。
陳剛的兒子今年馬上就要高考,他説兒子今年也將報考地質大學。
受自己影響,兒子從小就對地質學、登山運動有着濃厚的興趣。
“因為我兒子十幾歲時就看着我跟着我們學校的登山科考隊到處去科考,那時候他還小不會説話,我出發前他就對我説老爸,祝你不死!然後每次回家就纏着我講科考時發生的故事。”
陳剛説他想給兒子傳遞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兒子在高二那年提出想登山時,他同意了。“現在想起還是有點後怕,不過我覺得不後悔。”
2019年夏天,陳剛帶着兒子攀登了新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峯。一 開始的攀登都挺順利,到了6000米第二營地時,發現兒子反應開始遲鈍、傻笑、手腳僵硬、飯也不吃。
陳剛當即決定把兒子送到山下,“現在想來當時真的非常危險,他血氧含量當時只有百分之四十,處於嚴重缺氧狀態。我們四個人把他抬下大本營,凌晨聯繫了車來接,送到塔士庫爾幹格縣,但在路上他又好了,就沒有進醫院,經過了三天的調整休養,我問他還去不去,他説還去,我想了下,還是答應了。”
陳剛説當時再次同意兒子上山,對他來説是很艱難的決定,“既然帶他來了,最後他沒有成功的話他一定很失望,我希望他學會什麼是堅持”。
2019年7月11日,陳剛帶着兒子成功登頂了慕士塔格峯。
“我永遠記得這個日子,成功登頂後,我兒子做什麼事都很有信心,因為登山這條路確實是靠自信心、靠毅力,還要能吃苦,對一個小孩來説這是人生中、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經歷。我兒子登頂時17歲,是我們國內登上這座山峯年紀最小的。”
提起這些,陳剛很自豪,他介紹,兒子現在已經是國家登山一級運動員、攀巖二級運動員,“我今年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子考上他喜歡的地質大學”。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建吳楓段意茜刁明康發自珠峯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