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六”這個數字,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六六大順”。
在中國人眼裏“六”代表着“順遂”的意思,很多人喜歡選擇“六”這個數字往往是因為看中“六”的好寓意。在秦朝也流行“數以六為紀”,《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這樣寫道:“
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
但是這其中原因至今仍然是有爭議的,有説是因為秦始皇崇尚
水徳
,也有的説是受到天數思想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為什麼秦朝流行“數以六為紀”。
1、秦朝是水徳之始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太史公也認為秦始皇是因為信“水徳”,才會為了順應水徳命數,在制定度量衡的時候“數以六為紀”。
先來了解
一
下,什麼是水徳。
五德之説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分別代表五種德行。五德週而復始,形成循環。五德之説也常常被用來來解釋王朝的興衰與變遷 。
秦朝王室以黃帝作為為自己的祖先,黃帝是土德,少昊是木德,顓頊是金德,帝嚳是火德,帝堯是水德,帝舜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湯屬於金德,周文王屬於火德,按照這樣的順序從而推導出秦朝屬於水徳。
在五德學説之中,“六”是水徳對應的數字。
所以為了順應水徳,秦始皇就“
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將生活中一些基本的度量數字都改為“六”。除了這些日常度量衡,“六”這個數字在秦朝的運用十分廣泛。
秦始皇在咸陽所建造宮殿的數目、在各地刻石的字數、秦陽陵虎符銘文、甚至是阿房宮的瓦當、“鍾鐻金人”的個數都是六的倍數。還有當年秦始皇封禪,各項設施之高度、廣度標準;強制遷徙咸陽的户數甚至是秦俑中的髮辮數字皆與“六”有關。
支持“數以六為紀”是因為秦始皇尚水徳的另一方面是秦朝的其他方面規定,制度也和“水徳”一説關係密切。在五德學説中,水尚黑。而秦朝的服飾多為黑色,就連皇帝的龍袍也是一黑色為主。五德學説中又有,水尚陰,水徳對應刑殺。秦朝在刑法方面,主張刑罰嚴厲,不重視仁義和氣。
因為秦朝方方面面的規定都和水徳有關,所以很多學者都把“秦始皇崇尚水徳”作為解釋秦朝很多問題的選擇。
2、有關“水徳”解釋的疑點
但是,在後世人對史料的考證和對比中發現,“數以六為紀”並不是秦朝特有,只是在秦朝比較流行。
早在先秦時期,“數以六為紀”就已經形成,在兩漢時期依然流傳。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重了“六藝”;春秋戰國和周之間重視六卿;《周禮》中的分官制度為六官。《左傳》中記載的“鄭六卿”“晉六卿”、宋“六卿”乃至周“六軍”與諸侯“三軍”、晉國之“六正”與“三十帥”都可以證明,“六”這個數字早就被普遍的使用。
也就是説,秦朝“數以六為紀”的原因還有可能是受到一些先前思想的影響,並不僅僅只是“秦始皇崇尚水德”這一點。
而且,“水徳”這種説法最大的疑點就是:漢朝的紀數方式。儘管漢代的五德屬性因為劉邦和項羽的對峙有所爭議,但是漢代在制定度量衡上並沒有遵循“五德學説”這個規律。因為不論是“土命”對應的
數五
還是“火命”對應的數七,都沒有在漢代得到體現。
漢代大多制度都是遵循秦朝舊制,但是在數字的規定上卻和秦朝不同。漢朝受秦朝影響很大,五德之説在古代對君王
德
影響其實很大,這樣的有悖於五德之説,這些種種不禁讓人懷疑,秦朝的“
數以六為紀
”是否是為了順應水徳?
這看起來,“數以六為紀”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史記》中説的“
方今水德之始
”。
3、天數思想的影響
天數思想是古人在對天象研究得出的規律後總結出的思想。在古時候,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原因瞭解很少,所以認為很多事情是受到天象的影響。因此,對天數思想很是崇奉。
天數思想存在的時間早,對古代的中國人的生活,行為甚至是帝王的決策都有很大影響。從先秦時期就早已流行起的“尚六之風”來看,秦朝“數以六為紀”的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天數思想的影響延續了先秦時期的做法。
《周易》把數分為地數、天數,以此來象徵着陰、陽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天數和地數代表的奇數和偶數的不同,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同時又以數分天地,奇為天,偶為地。天數思想中,和天配位的數字有:“三”“六”和“十二”,《左傳》《國語》《逸周書》等書中都有記載。
古人認為,天象運轉和人有很大的聯繫。所以和天象有關的東西都是有着重要意義的,常常會在“地上”的人的生活之中有所體現。“三”“六”“十二”這些直接和天象有關聯的數字,勢必會被用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在秦朝之前就已經有這樣的體現。《左傳》中這樣寫道:“
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
”《國語》有云“
天之三辰……地之五行
”,在這樣的的信奉基礎上,“天道三人道三”的觀念在當時尤為深刻。從這些也可以看出,天數思想的影響力之大。
那既然,“三”“六”和“十二”都是和天象有關聯的數字,為何在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朝都偏偏用了“六”,而不用“三”和“十二”呢?
其實,在秦朝之前,對“十二”的崇奉也很普遍。我國古代有歲星紀年法,就是用木星的公轉週期來紀年,其週期也大概為十二年。《左傳》中有記載:“
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
根據天象來看,“十二”是一個很尊貴很重要的數字,一年十二月。
但是,在中國傳統觀念裏數最好不過十,古人以“九”為尊不無道理。“十二”雖然符合天象,但是
他
畢竟已經超過了“十。”《易繫辭》 中這樣規定:“
天一, 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軌,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超過“十”的“十二”無法順應變化而行鬼神。
而“三”則是因為太小了,如果用“三”來紀數,則會造成很多麻煩。作為“三”的倍數,“十二”的半數,“六”,用來紀數就顯得合理很多。而且在天干地支中,十干與十二支相配,與每幹相配的不多不少恰好就是六支。以此看出,“六”這個數在天數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拿他來紀數也是最合適不過的。
4、一些其他解釋
雖然從五行和天象兩個角度來解釋是主流被認可的兩個觀念,但是,還是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發揮作用。簡單地為大家梳理梳理。
音律在古時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古人認為:音律和度量衡之間是存在某種奇妙的聯繫的。
《律曆志》是《漢書》將音律、曆法、度量衡合併記敍在中的一本綜合性的律歷,其中稱
律分為十二,又又分陰陽
。這一方法其實也是在模仿來自天文學上的“十二辰”。“
律十有二;陽六為
律
,陰六為呂
”;
六律六呂,而十二辰立矣
。”都是出自《律曆志》,這也正好解釋了音律和數字之間的聯繫。
如果是在制定的度量衡的時候考慮到了音律,那麼“六”和“十二”是很難被躲過去的。
還有人提出,秦朝的這種度量衡規定,和秦王一統六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關於秦朝為何如此鍾情於“數以六為紀”,學者們的説法其實有很多,至今還沒有確定的定論。
一項決定不可能就只是一方面的影響就能夠做成的,所以在我看來,秦朝“數以六為紀”的這項規定很有可能融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從“五德學説”還是“天數思想”來看,“六”都是最合適的一個數字。
《易經》中有句話叫:“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 ,這句話恰好就是五行學説和天數思想的一個結合。古時候,人們以水來作為依託,用五行解釋天地宇宙之間的關係。“五德學説”和“天數思想”其實也是有着關聯的。
可惜的是,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早就在他的陵墓中長眠不起了,也不曾留下什麼具體的話語來解釋秦朝“數以六為紀”的規則。現在的種種説法都只是我們後人根據已經有的史料記載對前朝的合理推斷甚至是猜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