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學教育該何去何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實習生 李旭陽
每年高招填報志願時,“不要學新聞”、“新聞無學”的聲音都不絕於耳,但是從近幾年招生實際情況來看,新聞傳播專業反而備受追捧。
新時代呼喚教育新方針,新形勢改變學科新定位。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新聞行業內出現更多的新工種和就業機會,不少學校也越來越重視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與傳播教育究竟該何去何從?7月25日,由河南大學主辦的“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高端論壇在雲端順利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全國20餘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就“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的建設發展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河南大學副校長闞雲超在致開幕詞時稱:“本次論壇旨在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吸引業界學界專業人士交流互動,打破學術壁壘,找準學科建設方向。”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文科則將此次論壇稱為“這是一場關於當下新聞傳播教育的華山論劍”。
“機遇前所未有,而又挑戰重重”
兩個月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於2020年起停止招收本科生的消息,引發學界和業界廣泛關注和熱議。
據瞭解,清華大學停招新聞本科生背後,涉及清華大學所有文科院系的本科調整,此外也有該校強基計劃中關於書院制建設的統籌考量。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也是促成本次“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高端論壇的直接動因之一。
論壇伊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提出:“新聞傳播專業在未來將成為最有潛力和活力的學科之一,抗擊疫情使人們再次確認新聞傳播所具有的獨特價值。”
米博華認為,作為新聞傳播學的新文科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單純的新聞報道上升到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從單一媒體到全媒體融合;從虛擬時代逐漸過渡到數字時代,新聞與傳播學科與工科、理科之間的交叉聯動,將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動力。
米博華總結道,新文科建設面臨多而雜、亂而活、新而奇的局面,“新聞傳播專業機遇前所未有,而又挑戰重重。”
“全媒體人才培養是新文科背景下重要環節,它是國家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表示,要順應趨勢,就要做到以技能訓練為重點,以知識融合為依託,以家國情懷為導向,以國際視野為追求。
“新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作為知識供給側需要反身回視,把學問和修養統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鬍百精説。
“學科交叉融合是必由之路”
“影響中國傳媒發展的三大基本制度分別是政府規制、市場產業以及科技革命。”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喻國明強調,科技革命在新時代背景下已發展成為主要影響因素,5G時代傳播要素在傳播者、內容、媒介、受眾用户四個維度都將發生顛覆性變革,單一的新聞傳播學科已無法應付複雜的傳媒環境,“學科交叉融合是必由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需貫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條紅線。”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李本乾認為,在複雜的傳媒環境中,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積極與世界對話,建設STEAM模式(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Maths數學)的新文科課程,探索從問題到實踐的能力提升的路徑,培養一批覆合型、高素質、符合時代與社會需求的新聞傳播人才。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助理雷啓立表示,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墨守成規難成事,需要找準邏輯,革故鼎新,同時要做到“坐而論,起而行”,落實各項想法。
“以時間消滅空間。”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隋巖認為,可以藉助馬克思主義解決新聞傳播傳學科建設遇到的問題,“在人人蔘與傳播的時代,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濟學、管理學等知識單元也可以為我們所用,但是在從自己的學科走出去打開視野的同時,要注意邊界問題,不要忘記初心。”
“人才培養需要尊重歷史規律,但也要保持定力”
隨着工業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人文社科也必須回應時代問題,“新文科”的提出,既是適時應變之舉,也是勢在必行之策。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也亟需尋找與時代的“共振帶”。
武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平認為人才培養不能被市場裹挾,教育的定力是長遠的、發展的、有眼界的,僅用就業導向教育過於功利,就業市場不斷改變,今天適合未必明天勝任。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指出,網絡社會向平台社會的轉變對大學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傳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傳媒人對公共理性的追求,其最核心的能力是融合生產、公共連接和專業精神。
“技術作為工具能夠帶來更深刻的洞察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指出,新聞傳播學科不能忽略人文價值觀培養,同時要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加強前瞻性專業能力建設。
“面對越來越適應虛擬環境的後浪們‘在場’教育在培養環節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楊萌芽引用物理學家哈伊姆·哈拉里的理論,認為在互聯網的教育系統中長大的孩子們,思維和大腦也被生理性地重構,“在場”教育尤為重要。“只有在實踐(在場)和開放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迭代,才能培養出面向智媒時代的新聞傳播卓越人才。”楊萌芽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