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用“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到底是激勵式的教育還是一種傷害?

很多孩子成長的路上,基本都有一個“宿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常常在你表現不夠好,失意犯錯時出沒

每當這時,媽媽就會帶着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出現,恨鐵不成鋼的説:

“你看人***,乖巧懂事,多才多藝,考試總是拿第一,你再看看你”

有的時候,你表現好了,“別人家的孩子”照樣會出現

“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你不要太得意了”

有很多的孩子,不管你做的怎麼樣,好或不好,都不能讓家長滿意

有的家長可能會説,這個是一種激勵式教育,用這種比較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有些父母想看到的,也是自家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家長們卻忽略了,這種方式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01

《少年説》這個節目,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裏面有這樣一期節目,很讓我感觸

一位學霸男孩登上了天台喊出了自己的心聲:

有的人可能想問了,學霸學習都這麼好了,這不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嗎

可事實是不管你多好,在有些家長眼裏總是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存在

這位學霸男孩説:

“每次我數學考滿分,我媽媽卻總是會説,很正常,別人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

很難想象,一個頭頂學霸光環的孩子,心中竟然充滿了委屈和不解

面對兒子的哭訴,台下的媽媽回應道:

“我就是怕你驕傲,想讓你更加努力”

在媽媽看來,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是希望他能夠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看到自己的委屈完全不被理解,男孩哭着説:

“但你也不能只看我的短處,不看我的長處啊!”

在有些家庭的教育中,父母心目中最好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習慣性的讚賞別人家的孩子,而否定自己家的孩子

殊不知,這種比較,對孩子來説,可能只是一種負向的激勵

長期揹負着不如別人的心理壓力,可能會壓垮他們心中內在的自我

育兒專家蘭海老師説過,經常這樣對比,孩子會容易變得習得性無助,並缺乏上進的信心

當父母用比較的眼光,經常性的拿孩子的弱項與別人的優勢相比

可能會嚴重的挫傷其自尊心,讓孩子產生無助的心態

父母經常吹捧所謂的“榜樣力量”,可能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他人,起不到積極作用

02

13歲的小男孩“天天”離家出走了

他給爸爸留了一張紙條:

親愛的爸爸,我走了,你不用再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經瞭解,天天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寫作業的時候,爸爸總是拿他和其他同學作比較

因為受不了父親的教育方式,壓力太大的“天天”,一氣之下選擇了離家出走

“他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別的孩子做對比,他不喜歡我,我就走”

找回孩子之後,“天天”的父親一直懸着的心終於落了地

民警勸説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心中的閃光點,成績差那麼一點點沒事,慢慢來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

不要將一個孩子與其兄弟姐妹進行比較,或者與其他任何人比較,這對孩子是不尊重的,並且是令人沮喪的

有很多的家長可能還會有這樣的疑問:

孩子們為什麼這麼脆弱?因為一句別人家的孩子就哭?

這是因為孩子的年齡還很小,基本是從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中找到自我的

在這種負面情緒的長期侵蝕下,孩子們可能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

輕者可能會和父母產生嫌隙,嚴重一點的可能就會和“天天”一樣,選擇離家出走

任何一個孩子的成功,都是有跡可循的,每一個父母,都是要了解正確的溝通方式

你的每一句鼓勵,可能都是孩子向前的最大動力

你的每一句打壓,可能都會成為孩子前進的阻力

03

心理學家蘇珊·富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

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年人的評價

經常遭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嚴重的時候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的行為”

父母的每一次比較,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可能都是:

“你不夠好”

“你沒有什麼被值得表揚的”

“我對你不滿意”

......

如果長期被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賞

孩子可能會慢慢的認為“我不行,我不夠好...”

在這種心理的長期驅使下,有很多的孩子可能會變的自卑、放棄努力或者變的叛逆

總是被比較,缺乏自信的孩子,也會習慣性的拿自己跟其他人做比較

還容易產生嫉妒心理,不能真誠的看待朋友的成就

過分的在意別人的評價以及看法,難以活出真正的自我

04

盧梭説: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好或者壞的評判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

他們應該朝着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去奔跑,而不是活在家長的期許和打壓之下

就像是《銀河補習班》中的馬飛的父親,不管別人是如何評價馬飛的

他仍舊温柔且堅定的告訴馬飛:兒子,你一定能考進年級前十名

在這種鼓勵下,馬飛漸漸的相信了自己能夠做到

他帶着父親的期許,在改變中成長,最終也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父母,總在不經意間,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的長處做對比

這種對比方式其實並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好,甚至是可能讓那個孩子越來越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用“你也可以”,代替“別人家的孩子”

用“鼓勵”去代替“比較”

比起不斷的強調孩子的缺點,我始終相信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才是他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

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客觀的看待孩子,在發現缺點的同時

也要能夠看到他的優點以及進步,接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

懂得鼓勵、肯定和欣賞孩子,揚長避短,用優勢代替劣勢

放下那些無意義的對比

長此以往

我們才有可能發現

孩子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別讓“別人家的孩子”

擾亂自己孩子的成長節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1 字。

轉載請註明: 經常用“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到底是激勵式的教育還是一種傷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