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吼不叫的媽媽,勝過十個好老師,媽媽和老師對於孩子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孩子的思想中,兩者的地位都是十分關鍵的,不過兩者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無論老師多麼重要,在孩子的思想中都無法替代媽媽。一個好媽媽的確可以勝過一個好老師。而不吼不叫的媽媽,可能會起到十個好老師的作用。當然,老師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
我們並不是刻意的拿媽媽和老師進行比較,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強調好媽媽的重要性,因為孩子從呱呱墜地,然後到上幼兒園之前老師這個名詞對其來説是空白,甚至是十分陌生的,但是媽媽卻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而在這段時間中孩子雖然沒有老師,但是依然在學習,學習的對象就是媽媽,媽媽的言行舉止一直影響着她,感染着他,而等到孩子已經長大開始進入學校的時候,孩子本身。已經在媽媽的影響之下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甚至對一些事物的發展已經有了不定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講,媽媽就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而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媽媽們,要怎樣去教導孩子呢?如果我們懂得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一定會對事務有一個很好的認識,對人對事也會有一個很好的心態。在很多時候媽媽總是會毫不客氣的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託在老師的身上,但是對於老師來講其精力是很有限。畢竟在班級中並非只有一個孩子,老師要在同一時間中照看好幾十個孩子。想要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必然也要依賴媽媽們的日常輔導。所以與其希望孩子遇到一個好老師,媽媽們還不如讓自己成為那個以一當十的不吼不叫的好媽媽。
另外在孩子入學之後,他的生活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可想而知,如果孩子在學校被老師剛剛訓斥完。那麼,在孩子回到家之後再面對媽媽的大吼大叫,他心裏會是多麼的難受,這個時候,孩子內心往往會有一種挫敗感,如果這個時候老師能夠柔聲細語地給他講道理,而媽媽卻總是大吼大叫地斥責她。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自然而然會越來越低。他也越來越不聽媽媽的話,反而會聽老師的話,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但卻很常見。所以説,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受到好媽媽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一、媽媽要用温柔化解孩子的挫敗感。小峯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並打了同學被老師狠狠地訓斥了一頓,可想而知小峯的心裏是多麼的難受,小峯一回到家,細心的媽媽便看出了他的臉色不對,媽媽心裏明白,肯定發生了什麼事情,於是在媽媽的詢問下小峯把在學校和同學產生矛盾打架的過程説了一遍,原來是因為同學玩他的小飛機,不小心讓他的小飛機弄壞了,也不給她道歉,就這樣一來二去,小峯就出手打了對方。媽媽耐心聽了小峯的描述之後,不急不慢地對小峯説,媽媽很理解小峯的心情,以後和同學玩玩具的時候注意一些,即便是對方做錯了兒子,你也不要動手打對方,也可以將這件事情告訴老師,老師自然會幫助你們解決問題,老師批評你了,證明你也有做錯的地方。起碼你不應該先動手打人,但是媽媽理解你,不怪你,別多想了,洗洗手去。今天媽媽,給你買了你愛吃的水果,媽媽洗了給你吃。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他回到家中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的安慰,即便是自己真的做錯了,他也希望媽媽能夠理解自己,如果此時我們因為孩子做錯了事,仍然不放過孩子,喋喋不休的大聲斥責孩子,他一定感到十分的無助和傷心。會因為不被理解而更加難受,所以此時此刻,媽媽可以用自己温柔的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明白他錯了,但是媽媽也會幫她化解在學校的遭遇。
二、別讓吼叫使媽媽喪失了威信。一天小阿斗興高采烈的對媽媽説,媽媽我們學校今天組織了為山區孩子募捐圖書的活動,我把上個星期你買給我的兩本書都捐了,老師還誇獎我了呢!媽媽聽到小阿斗這樣説就大吼到,你把新買的兩本書都捐了?你知不知道那兩本書花了好幾十塊呢?再説你可以捐舊書,幹嘛要把新書捐了,哪還有你這麼傻的孩子,你看誰像你一樣把剛買不到了兩個星期的書都捐了,你們老師當然會誇你,因為別人捐的都是不看的舊書。小阿斗聽媽媽這樣一説,也大吼到沒有,剛開始老師不讓,後來知道我讀完了,他才同意的,我們班捐新書都有好幾個呢,再説我也把書看完了。這兩本書我看了兩遍呢,人家還有捐五本的。説完小阿斗轉身跑開了。小阿斗的表現自然會贏得老師的誇獎,再瞭解小阿斗的情況之後,支持使他捐兩本新書的老師,是好老師。可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和老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不得不讓小阿斗更喜歡老師而遠離媽媽。話説回來,即使小阿斗沒有看完那兩本書就捐掉了。媽媽也應該用柔和的語言和孩子耐心的講道理,告訴他,這些書買的不容易,起碼應該看完之後再捐獻,這才有意義,用這種和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他不但能聽懂的,而且會敬仰媽媽,如果媽媽們習慣了用吼叫的方式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孩子非但不會聽進去,反而還會因為媽媽的態度惡劣而感覺生氣。結果媽媽的教育目的也是不會達到的,並且孩子會對媽媽的教育方式產生牴觸的心理。
所以孩子對媽媽產生了依賴感還是排斥感完全取決於媽媽的教育方式和態度!
網友們,你的媽媽是小峯的媽媽還是小阿斗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