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回答大多建立在自己的經歷或主觀感受之上,作為一枚未來的女博士,答主也曾深深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並也為此查閲了一些學術研究。簡單的答題目錄如下:
Part 1 為什麼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難?
Part 2 扒一扒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
Part 3 從學術研究延伸出的建議
Part 4 一點自己的想法
(Part 1、2 偏學術,覺得枯燥可略看,再跳至 Part 3、4)
Part 1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難,為什麼依據主觀感受,或者通過簡單比較自己周邊女性的工資情況來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太靠譜的!除了樣本有偏以外,核心問題是內生性實在太嚴重了!
1. 生孩子與女性勞動參與率以及工資率低互為因果。
▶從勞動參與率來説,一方面有孩子(或孩子個數更多)的女性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照顧孩子,會導致其減少工作時間,甚至最終退出勞動力市場;但另一方面,那些工作本就比較清閒或是家庭主婦的女性,有更強的意願生孩子(或生多胎)。所以,到底是生孩子導致工資變低,還是工資低的人本來就更願意生孩子呢?
▶從工資率來説,一方面,像題中所描述的,生孩子會導致女性的工資下滑(或者是喪失潛在的晉升機會);但另一方面,工資率低的女性生孩子的成本(或者説是代價)也相對更低,從而她們也會更願意生孩子。生孩子與女性工資率低,孰又是因,孰又是果呢?
2. 不可觀察的異質性,也就是説有一些難以觀察到的特質同時影響着女性生孩子和勞動參與的決策。比如説,女 A 和女 B 今年都 30 歲,學歷背景也都差不多,女 A 天生就比較有事業心,女 B 則更顧家。有事業心的女 A 工作更拼,月薪 8k,一心撲在事業上,也沒有太考慮生孩子;顧家的女 B 則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家庭,28 歲就生了孩子,但月薪只有 5k。表面上看起來,女 A 沒孩子女 B 有孩子,所以是生孩子導致 B 的月薪比 A 低了 3k 麼?但事實上生孩子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女 A 和女 B 的工資差異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人事業心進取心方面的差異,但這一點卻是難以觀測和量化的。
因為以上兩個原因,要判斷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生孩子對職業發展的影響,就需要召喚嚴謹的學術研究啦!(也就是説再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你,一個生了娃,一個沒生娃,比較兩者工資的差異才是我們最終尋求的準確答案。但這在現實中是做不到的,但經濟學學者們總還是有其他辦法~)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扒一扒國內外的相關文獻。
Part 2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經濟學學者們就注意到“生育陷阱”的現象,即女性的勞動力市場表現(如工資收入和勞動力參與率)和勞動力參與率有着負面的影響。為了深入分析這個問題,解決內生性,這些文獻採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 3 類:
1)聯立方程 (Cain and Dooley, 1976; Fleisher and Rhodes, 1979; Hotz and Miller, 1988)
2)利用 panel data 構建固定效應模型 (Waldfogel, 1995, 1998; Waldfogel,1998; Joshi et al., 1999; Lundberg and Rose, 2000; Anderson et al., 2002; Gangl and Ziefle, 2009)
3)工具變量,孩子數量常用的幾個工具變量如下:
a. 是否生了多胞胎 (Rosenzweig and Wolpin, 1980; Bronars and Grogger, 1994; Angrist and Evans, 1998; Jacobsen et al., 1999; Ca´ceres-Delpiano, 2006, 2012; Vere,2011; Hongbin Li et al.,2015; Silles, 2016)
b. 有性別偏好時,第一胎孩子的性別(Angrist and Evans, 1998; Cruces and Galiani, 2007; Daouli et al., 2009; Ebenstein, 2009)
c. 是否患有不孕不育症(Hotz et al.,2005; Cristia, 2008; Agu¨ero and Marks, 2008, 2011; Ashcraft et al., 2013),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孕比數比”,該指數是從醫學及生理學文獻中獲得的不同年齡段的男女懷孕失敗風險概率的比率,依據父母雙方的年齡測算而來(賈男等,2013)。
但是,但是,但是,令人憂傷的是,以上文獻並沒能得出統一的答案!多數認為“生育陷阱“的確是存在的,少數認為不存在。但有 2 點值得注意:第一,近幾年認為“生育陷阱”不存在的文獻佔比呈升高趨勢;第二,相較於以發展中國家女性為數據的文獻,以發達國家女性為數據的文獻認為“生育陷阱”存在的比例更高。
接下來,我在國內和國外的比較 TOP 的 journal 上選取了比較近期的 4 篇 paper,與大家分享。(注:這 4 篇文章採用的方法都是工具變量,因為個人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用工具變量比聯立方程和固定效應能更好地處理內生性。)
第 1 篇:中國城鎮女性
賈男等(2013)在《工資率、“ 生育陷阱” 與不可觀測類型》(《經濟研究》2013 年第 5 期)討論了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作者做的一個描述性統計。下圖的橫座標是生育年齡,縱座標是工資率(i.e. 小時工資)。可以看到, 雖然 25 歲左右生育的女性樣本最多, 但這部分人的工資率卻是較低的, 而 30 歲左右生育的女性工資率最高。
(注:作者的數據來源是 CHNS,選取了其中年齡在 17—52 歲之間,且生育年齡在 20—41 歲之間的城鎮女性。最終的城鎮生育女性人數為 449 個,樣本觀測值為 926 個)
另外,看這個圖的時候,其實我會有些迷惑,為什麼 35 歲左右生育的女性工資率會下降的那麼快,比 25 歲生育低那麼多....有點不符合我的直覺...但作者沒給解釋。圖中工資率是根據 CHNS 2010 年公佈的個人工資收入(工資和獎金的總和)插值以後的數據計算而來,並不是每個女性生育當年的數據,所以可比性較差,可以看着玩玩。
為了克服之前提到的內生性問題,這篇論文采用了非線性轉換、工具變量和混合密度估計方法。然而,我目前的水平還難以從技術層面評判這篇文章的好壞(羞愧捂臉...我會好好學習的...),但還是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章的思路。
女性的生育時間到底怎樣決定的呢?作者認為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如下圖示)。
一種是內生類型,如果有的女性已經預期到生育對職業發展的負面影響,加之避孕手段的普及,那麼她們就可以選擇生育的最佳時機以最小化生育對工資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 存在一部分女性, 可能會內生地選擇生育的時間。簡單來説,就是生育年齡由自己決定。
另一種是外生類型,這部分女性不避孕或避孕失敗, 其生育的最終結果是外生決定的。
根據作者的迴歸結果表明,對於不同類型的女性,生育的負面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於外生類型,生育當年的工資率會下降 17. 6% (並且只對當年工資有影響,前後幾年幾乎都不受影響),而內生類型的工資率雖然也降低了,但這一影響在統計上並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內生類型的女性有計劃地進行生育決策, 她們選擇在工作狀態不穩定、收入較低時推遲生育, 而在收入較高時生育, 因此生育對其工資率的影響不顯著。
第 2 篇 中國農村女性
説完城鎮女性,來看看農村女性。Hongbin Li et al.(2015) 利用生雙胞胎這一自然實驗,考察了生育對農村父母雙方勞動供給的影響。研究發現,雙胞胎導致的孩子數目增加,並沒有影響農村父母的勞動供給,卻顯著增加了與祖父母同住的概率。數據來源是 Chinese child twin survey,調查範圍包含了雲南省昆明市下屬的 14 個縣級市。
第 3 和 4 篇 其他發展中國家女性
Agüero &
Marks (2008) 在 AER 上發表的 “Motherhood 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Infertility Shocks” 研究了孩子數量對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影響。OLS 結果顯示,孩子數量對勞動參與率有負面影響。但將“是否患不孕不育症”作為工具變量的 2SLS 迴歸結果顯示,孩子數量對勞動參與率並沒有影響,有孩子並不是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阻礙。補充一點,作者數據來源是秘魯、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等共 6 個拉丁美洲國家 DHS 的數據。
時隔兩年,這兩個作者又在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上發表了“Motherhood and Female Labor Supp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Evidence from Infertility Shocks”, 研究思路大致相同,但是將數據擴充為了 26 個發展中國家,同時考慮了測量誤差,還納入了 unpaid 的女性(上一篇只包含了 paid 的女性)。全樣本(下表 Panel A)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子樣本(Panel C)的迴歸結果顯示,生育對女性勞動參與率基本沒影響。但 Panel B 和 D 顯示,生育會降低年輕女性和生活在低收入國家女性的勞動參與率。
Part 3
終於到重點了!前面説了那麼多,根據這些研究,我們得到哪些建議呢~
1. 擺正思想,不要有畏難情緒[微笑臉]。表面上看,孩子數量與勞動參與率和工資率有明顯的負相關,但很大程度上這是女性內生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説,很多女性是因為能從孩子和家庭中獲得更多辛福感,而主動放棄了叱吒職場的機會,而不是被迫為之。再説了,即便你是女強人類型,生育對職業發展的影響多半也沒有你想象那麼大!很有可能只是是一個短期影響!
2. 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來子[認真嚴肅臉]。第 1 篇文獻表明了,外生型女性會比內生型女性受到更大的衝擊。所以大家要盡力避免這樣的措手不及,打亂你原本的人生路徑。
3. 儘早進行長遠規劃,與另一半共同協商生育的最佳時機以最小化生育對工資產生的負面影響,並有計劃地實施。雖然根據描述統計顯示,30 歲左右生孩子的女性工資率比較高,但大家所處的行業、職位等等千差萬別,對於早生好還是晚生好,我想並沒有一個統一答案,最好還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 針對比較有事業心的女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請父母或保姆幫助照看小孩。但與此同時,你也會喪失很多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這都需要自己權衡取捨,有舍有得嘛。
其他答主已經提出了很多有智慧的建議,重複的我就不贅述了~
Part 4
最後,還想對這個問題本身發表一點看法。
在中國,家庭主婦(或主夫)似乎被當作一份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身份,很難得到重視和尊重。一方面,可能是長久以來的社會文化因素使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家庭付出的價值難以被量化,不像你在職場上,你的工資能較好的體現你的價值,而我們天生容易去追求做那些價值容易被量化的事情,忽視那些價值難以被量化的付出。歐洲一些國家在制定税收政策的時候,有這麼一條規定,當夫妻雙方收入差距超過一定程度,就會提高對低工資一方的税率,以此激勵低工資的一方放棄工作,迴歸家庭。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一個國家未來的財富,養育孩子和處理家庭事務也是一項富有價值的工作。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家庭主婦也是一份能實現人生價值的工作,在我們進行職業決策時,或許也可以把家庭主婦納入考慮項。
另外,當我們在探討女性因為生育而“被迫”更多回歸家庭的時候,是否意識到,有一部分男性也“被迫”放棄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承擔起養家餬口的責任。題主在題幹中也提到,這種不平等是由於社會結構與文化背景導致的不平等,與性別歧視的觀念無關。在進行家庭分工的時候,我們習慣以性別作為劃分依據,囿於“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但是,實際上,我們更多地應該以比較優勢和個人意願作為家庭分工的依據,擅長家務事、能從家庭得到更多幸福感的一方就更多回歸家庭,能從職場得到更多成就感的一方就更多承擔養家餬口的責任。當我們在看到“女強人 + 家庭主夫”這樣的分工模式,不再投以訝異的目光,不再説男方吃軟飯的時候,或許也是女性的職業發展道路更加順暢的時候。
(完)
懶得整理參考文獻了....
相信你們也不會在意這些細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