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遊歷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基本上古代有所成就的大學者,大詩人都喜歡到處遊玩,而李白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李白一生從20多歲開始離家開始,直到最後死去,幾乎大半生都在到處遊歷,可以説走過了大半個中國。
李白到處遊歷圖
李白小的時候住在川蜀之地,當地有着很多的名川大山,李白小的時候就經常到處玩,這些雄偉壯闊的山川養成了李白豪放的性格。在他24歲左右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已經飽讀詩書,應該到處遊歷一番,所以“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三峽以後,李白現實在當時的長江中下游一帶到處遊山玩水,難道洞庭湖,冬至吳越地,在這段時間他到處拜訪高官顯貴、社會名流,希望能夠得到舉薦,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一直沒有成果,雖然沒有得到什麼達官貴族的招待,但是李白的豪爽還是讓他認識了很多的文人俠客,同時在這些年的遊歷之中,地方風光、樂府民歌都給李白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之後李白得到唐玄宗召見,上了長安,但是在長安不能得到重用,還受到各種小人的排擠,因此不出三年就辭官而去,繼續四處流浪,在洛陽見到了杜甫,在汴州遇見了高適,三個著名的詩人一起同遊了開封濟南等地,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段時間的政治逐漸黑暗,百姓生活更加艱難,李白目睹了這一切,反映到了他的詩歌之中。
後來在安史之亂時候,李白被流放夜郎,之後又到處漂泊,最後定居在了當塗的李陽冰的家中,沒多久就病重去世了。
李白愛旅遊花27年漂泊四方
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詩人都非常喜歡旅行,尤其是盛唐時期,那時候的詩人幾乎隔三差五出去旅行,到處遊玩,而且還喜歡結伴而行,如果有機會回去看到李白和杜甫等人一起到處遊玩千萬不要驚訝,那是常見的事情,在這麼多愛好旅遊的是人中,李白又尤為特殊。那麼李白特殊在哪呢?
李白和杜甫一起旅遊
李白最特殊的就是別人還好歹經常回家看看父母孩子什麼的,但是李白似乎很少回家,他自從20多歲的時候出蜀離家之後幾乎就沒有回去過,甚至在安史之亂以後,天下大亂而蜀地還算和平的時候他都不曾回去。李白不是不想念故鄉,他在很多的詩歌之中都表達了對於故鄉的懷念,但是李白偏偏沒有回去甚至於對於自己的家人都沒有怎麼提起,或許李白這樣是因為覺得不能衣錦還鄉不好意思回去,也可能是因為家中親人已逝不願意回去。反正李白一生自從出蜀之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四處旅行,四處遊玩,差不多有27年。
在這很長的時間裏,李白到處遊山玩水,根據有心人的統計,他這一生總共到訪了18個省市自治區,206個縣城縣鎮,攀登過80多座名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在這一次次的旅行之中,李白不只是觀看了許多的美景,經歷了很多的風俗,還結交了很多的好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天寶三年的時候在洛陽和杜甫相遇,兩人結伴而遊,成就了詩歌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出遊,後來他們還在開封偶遇高適,三人一起遊山玩水,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李白的故事
關於唐代大詩人李白,民間一直流傳着許多關於他的小故事。最有名的一個小故事應該就是“鐵杵磨成針”了,這個故事想必連正在上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那麼,今天我們不提“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而來講講關於李白姓名是怎麼來的小故事。
遊歷四方的李白
關於李白姓名的由來民間一直有很多版本,可信度較高的有這麼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就是李白的名字是他自己起的。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從小便十分的聰慧,五歲就能夠背誦六甲,可見李白的文學天賦極其的高,是一名小神童。等到七歲時,李白還沒有正式取名,他的父親一直沒有想好要給李白取什麼名。李白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母兩人都博覽羣書,對李白的要求也很嚴格。有一日,父親看到院中的繁花似錦,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於是心生一計,準備讓李白自己給自己取名。父親喊李白來到小院中,吟誦了前三句詩,故意留下一句要李白來接。李白當時正站在一棵李樹下,於是李白張口就説了一句:“李樹怒放一樹白”。就這樣,“李白”兩字就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第二種關於李白名字由來的故事出自唐代書法家兼李白好友李冰陽所寫的《草堂集》中。李白的母親在懷孕時,夢到太白金星進入了她的肚子裏,家裏人都認為這個小孩子是太白金星的轉世,是一個有福之人。所以,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個夢境所取的。
將進酒李白
説起被稱為“謫仙人”的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他一身白衣勝雪,對月獨酌的模樣。李白一生寫下了無數的詩歌,可以説首首都是經典,而《將進酒》就是其中較為有名的一首詩歌了。
《將進酒》
根據史料的記載,《將進酒》原本是漢樂府的一首曲調,許多詩人都用《將進酒》為題寫過詩歌,但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李白所寫的《將進酒》。關於李白是在何時寫下這首詩歌的,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爭議,沒有具體的歷史資料可以進行研究。現在較為被大眾接受的説法是李白在公元752年,與友人相會時有感而發所寫下的。當時李白被唐玄宗賞識,封為翰林,隨時跟隨侍奉在唐玄宗左右,風頭一時無兩。李白的這種幸運被當時許多人嫉妒,他們紛紛在唐玄宗面前中傷李白,於是李白就被他們排擠出了朝廷。在李白外出遊歷時,碰到了自己的好友岑夫子等人,李白與幾人一同飲酒作樂,趁着酒興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詩歌。
《將進酒》這首詩所藴藏的含義十分深刻,藝術的表現手法也非常的成熟,可以説是李白巔峯時期的作品。這首詩形象而具體的表現出李白的獨特的性格特徵,一方面他放蕩不羈,樂觀灑脱,對自己充滿了自信,而另一方面,他又懷才不遇,在自己的仕途不順時流露出了要享受人生的意願。
《將進酒》一詩的篇幅不算很長,但它語言極為豪放而沉着,有着一股能夠震撼他人的力量與氣勢,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自古以來,表達遠離家鄉的遊子們思鄉之情的詩歌一直頗多。但唐代大詩人李白客居洛陽時所寫的《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是一首表達遊子思念故土的佳作,有着很深刻的意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解讀。
《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寫於公元前735年,李白當時客居在洛陽城。在唐朝時,洛陽城一直是一個非常繁華熱鬧的城市,車馬人流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春日裏的深夜,獨居在客棧之中的李白忽然聽到遠方傳來一陣笛子聲,仔細側耳傾聽,原來是一首《折柳曲》,聽到這略帶悲涼之感的笛子聲,李白不禁想起自己遠在千里之外的故土,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篇傳世佳作。
深夜裏,詩人聽到這不知是何人演奏,何處傳來的《折柳曲》引起了他心中最隱秘的思鄉之情。《春夜洛城聞笛》全詩緊扣一個“聞”字,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正是在深夜裏聽到了笛子聲,才有了接下去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詩歌的第一句是一個問句,是問到底是哪家傳出來的笛子聲。第二句則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笛子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第三句則點出了吹笛人所吹奏的正是用來跟友人告別的《折柳曲》,語句自然而清新。第四句緊接着上文,在深夜裏聽到笛子聲有哪個遊子會不思念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朋好友。
《春夜洛城聞笛》是一首七言絕句,共二十八個字。但正是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寫出了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千百年來遠離家鄉遊子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