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慄林忠道的坑道防禦體系,為何能打得美軍損失慘重?
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交戰雙方是以英美為首的同盟國和以日本為首的軸心國,參戰國家多達37個,歷時3年零8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計數。
其慘烈程度令雙方都感到詫異,日軍震驚於美軍的武器裝備,美軍則震驚於日軍的兇殘和頑固。
就拿硫磺島戰役來説,這場太平洋戰爭中最殘酷的兩棲登陸戰役,美軍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硫磺島位於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羣島,距離東京很近了,只有1080千米,處於塞班島和東京的中間位置。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策略是一個島嶼一個島嶼的推進,佔領塞班島之後,就以此為前線基地,出動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
但硫磺島的存在,使得美軍的轟炸行動大打折扣。駐守在島上的日軍,能對途徑這條必經之路上的美軍轟炸機編隊進行實時監控,對本土提供及時的預警,從而提前做些規避措施。
對此,美軍迅速作出反應,自1945年2月9日起,由黑爾少將指揮第七航空隊B-24轟炸機,只要天氣條件允許,基本上每天都飛臨硫磺島上空,以極大的火力猛烈轟擊日軍基地。
如此飽和的轟炸行動,一方面是為阻止駐島日軍干擾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另一方面也是為下一步的登島作戰清除障礙。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一貫的戰術都是炮火洗地,炸得地面差不多平了才出動地面作戰部隊。
但硫磺島的防禦工事異常堅固,美軍轟炸這麼長時間,也沒能徹底摧毀島上的兩個機場,日軍總能在空襲後及時修復。
硫磺島的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是個少有的“美國通”,而且此人頭腦也比較清醒,深知美軍的優勢和劣勢,果斷吸取了前面幾個島嶼的經驗教訓,到任後力排眾議,放棄灘頭陣地,以折缽山為核心構建坑道防禦體系。
島上日軍幾乎掏空了整座折缽山,將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修築了九層坑道工事。烏龜只有一層殼,慄林是修了一層又一層,將防禦做到了極致。
但這並不意味着慄林沒有和美軍正面決戰的勇氣,他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或許不會活着回去,但不會給家庭帶來恥辱,一定對得起慄林家的武士門風。
可見他再受西方影響,骨子裏也是個頑固的日本軍人。
當時日本敗局已定,兵力近乎枯竭。大本營東湊西湊,也只給慄林湊出23786守軍,而美軍的參戰人數是11萬。
雙方兵力懸殊,島嶼又很小,只有22平方千米,打下來應該不難,因而開戰前美軍預計5天之內攻佔硫磺島。結果很打臉,此戰美軍打得異乎尋常艱辛,用掉了整整1個多月時間。
日軍能堅持這麼久,和慄林是很有關係的。他了解美軍,採取了近距離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有效戰術,並嚴禁“自殺衝鋒”,號召每個士兵殺十個美軍才能死。
此戰美軍陣亡6821,負傷21865人。日軍死得更多,除了1083人投降,22703人全部戰死。
要不是日軍因喪失制海權制空權,得不到島外的任何補給,最後耗到彈盡糧絕不得不自殺衝鋒,説不定美軍傷亡的數字還要增加。
因此,要説日軍打得美軍懷疑人生,那大概就是這一戰了,不但自家陣營傷亡慘重,日軍的傷亡也是觸目驚心。
1945年3月26日,慄林親自率領約350名日軍向美軍發起最後的反擊。出發之前,他下令不要將自己的屍體交給美軍,隨身帶着個小鏟子,戰敗後剖腹自殺,最後一個參謀長用小鏟子將他就地掩埋。
日軍也許已經習慣了這種殘酷的打法,美軍卻還不習慣。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之前沒有過如此規模的戰事,最擅長的是依仗着先進的武器裝備贏得勝利。
通常飛機大炮一通轟炸,或者派出數倍於敵、裝備精良的兵力,以武器和人數碾壓對手。像這種全軍指揮官如同小兵一樣,衝上前線近身搏殺的戰鬥,美軍很少遇到,美軍指揮官也不會這麼做。
據説正是因為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中拼殺得太過激烈,給美軍造成嚴重傷亡,使美軍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間接促成了美軍最終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決定。
硫磺島戰役之外的其它大小海戰陸戰,美軍也打得不輕鬆。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佔據優勢,勢頭很猛,美軍損失很大。到了後期,日軍大勢已去,為了保護本土更是變得無比瘋狂,美軍照樣很難。
美軍有一本專門介紹日軍的書籍《知彼》,裏面把日軍描繪成“公狼”,説他們比美軍更能吃苦、走得更遠、更耐餓,是世界上最擅長叢林作戰的士兵,如同公狼一般兇悍。
巴丹死亡行軍,更是讓美軍面對日軍時直接有了心理上的恐懼。駐守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軍與日軍激戰4個月,因缺乏補給和支援而投降日軍,受到殘忍的虐待,光120公里的行程就死了大約15000人。
不過兩顆原子彈投下去後,懷疑人生、心生恐懼的就變成了日軍。整個日本上下,戰爭的瘋狂和頑固最終被徹底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