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歷史的浪花淘盡了王朝的恩怨情仇,當今既沒有了一方霸主,也沒有了雄風王者;我們在追求團結、奮進、和諧、平等,我們同樣應該獨守那份恬然與空明,用每一句話沒一種表情向人們昭示諒解,協同人們用諒解交往。在古代,六部是非常固定的機構,相比其他機構,兵部比較特殊,兵部管理的是武將,一個兵部尚書,實際權力有多大,一年能收入多少錢?
各代兵部尚書職權不一,但基本都在上述範圍內。明代的兵部尚書權最大,因為他還負責國家的國防戰略,兵部掌管武官選用獎懲及兵籍、軍械糧草、軍令、關禁等。兵部尚書是常設官職,在隋唐開始出現。主管軍政系統(軍官考核、晉升、嘉獎;軍隊編制、經費、審計;武器的製造研發;後勤物資的組織及運輸發送),可以由文官出任。類似於今天的國防部部長。
宋神宗時進行官制改革,恢復三省制,兵部的職權得到部分的恢復,但實權仍然大不如唐代。元代兵部尚書的職權更低,只負責軍事交通事務的設計、管理和規劃。這一時期的兵部尚書在大部分時間裏只相當於名義上的國 防部部長。
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別稱為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明代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和後勤部長的總稱,明清兩代,因為兵部下轄4部門,當時各分管各地駐軍的糧草,軍隊的調動以及軍隊官員的任命還有一個類似參謀部的衙門。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的好處不在於這個職務本身,而在於尚書這個頭銜上,只要有個這個品級,通常可以兼任一些其他的有實權的職務,這才是真正的大頭。兵部因為是關係兵權的,所以有一定的特殊性,名義上的最高主官——尚書並不掌握實權,實權掌握在皇帝或者其他有實權的權貴手中;而兵部尚書往往成為帝國軍隊作戰失敗時的責任承擔者,也就是替罪羊。
清代官吏俸祿以歲俸為名,發給銀兩,自一品到九品至未人流,共分10個等級,一品最高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從九品及未人流只有31兩。京官每百兩銀有祿米50石。據《大清會典事例.户部》記載,直隸總督的養廉銀每年為15000兩,下屬知縣的養廉銀在600——1200兩。而山東知縣的養廉銀卻高達1000——2000兩。
也就是説,在此之後,兵部如果想調動軍隊,需要通過內閣審核批准,連武選司郎中也不能輕易得罪。到在明朝的中後期,各地將領吃空額的情況十分嚴重,武器合格率也就40%,對於這種情況,兵部還是不錯的。按照朝廷的規定,兵部尚書每年只有100兩銀子,絲綢、茶葉不準流入遊牧民族控制的區,但有些商人為了賄賂兵部,這樣算下來每年收入也就幾十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