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中國童書博覽會現場。 郭俊鋒攝(人民視覺)
一位小朋友正在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圖書館內的少兒閲讀區讀書。 趙 松攝(人民視覺)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圖書館,小朋友在家長陪伴下讀書。 丁根厚攝(人民視覺)
小朋友在江蘇省蘇州市文化市場內翻閲圖書。 王建康攝(人民視覺)
近來,有部分童書相繼陷入爭議旋渦,被質疑“美化自殺”、內容不適合孩子閲讀等,其中不乏知名作家的作品。這引起了一些家長的擔心,一場“閲讀保衞戰”正在進行中。有家長整理出一份“排雷書單”,還有家長髮出疑問:如何為孩子選到合適的讀物?
面對家長的擔憂,有專家指出,兒童文學作品中涉及敏感話題,作家要慎重,用合適的方式表現;作為家長,也不必在選書時過分焦慮,不能讓孩子生活在真空環境中。針對家長“選書難”的問題,專家倡導“分級閲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不同認知能力為他們推薦合適讀物。如何讓孩子更好地閲讀,是家長、老師、作家和出版從業者面臨的共同課題。
有些童書內容不適合孩子
“我受不了練鋼琴了,不想練了,都想自殺了……”
“我並沒有摔到地上,卻墜入了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里。”
……
有網友在《淘氣包馬小跳》《裝在口袋裏的爸爸》等多篇兒童文學作品中發現了這樣一些片段描寫,其內容包含自殺情節,甚至美化這種行為,發到微博上後,很快引起網友特別是家長們的反感。不少人在網上提出疑問:“這些內容適合孩子讀嗎?”
據報道,針對《淘氣包馬小跳》中遭質疑的內容,作者楊紅櫻回應稱,早在一年前就對這些敏感內容作了刪改,現在的新版本已經沒有了;北京教育出版社則表示,目前已將包含上述文字的《裝在口袋裏的爸爸》一書全面下架。
與此同時,一份“排雷書單”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瘋轉,其他一些童書也被指有描寫不良習慣、負能量較多等問題。其中,《米小圈》被質疑的內容是“偷奸耍滑”“給同學起外號”,《青銅葵花》《狼王夢》則被指部分內容“涉黃、涉暴”。
此前有媒體曝出,一本名為《小熊過生日》的兒童繪本也曾引發熱議:許多朋友參加小熊的生日會,吃蛋糕時有一位朋友不見了,餐桌上卻多了只烤雞。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
隨着網絡遊戲在青少年中備受追捧,一些遊戲小説也進入了青少年的視野。在北京朝陽區一所小學教五年級的張老師告訴記者,最近班上很多學生特別喜歡看《斗羅大陸》,但她和家長都覺得這本書有些“成人化”。
對此,有家長髮出疑問:還能放心地讓孩子看書嗎?
全職在家帶孩子的年輕母親唐女士對記者表示,自己在給孩子選書時經常會糾結很久。“特別害怕遇到網上曝光的那種有自殺、暴力內容的書,買之前我都會先自己翻一遍。”
然而,由於工作關係,像唐女士這樣,能有時間幫孩子甄別童書的家長並不多。在北京大興區工作的李女士説,自己平時上班很忙,給孩子選書主要按照孩子的喜好,或者在網上選銷量比較好的書,買完之後就很少再關注,如果孩子不説,自己也不會了解書中是否有不當內容。
創作者要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
對於家長的擔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泉根表示理解。他告訴記者,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年齡越小越無法分辨作品裏的形象、詞彙、句子所表達的含義。如果童書作品中經常出現爆粗口的話,就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兒童文學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倫理意識、社會文化擔當意識,拿起筆為孩子寫作的時候,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要字斟句酌。”王泉根説。
江蘇鳳凰少兒出版社社長王泳波認為,少兒讀物與其他讀物最大的差異就是面對的讀者是未成年人,因此在題材上必須有禁忌,一些社會廣泛認為不適合兒童接受的題材如自殺、性等,不應該出現在兒童文學作品中。他指出,自殺與死亡不同,後者是自然現象,前者卻是負面行為,很容易誤導青少年,少兒讀物傳遞的,應該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兒童文學評論家李東華表示:“童書不能把有些容易引起少兒不適的內容諸如性、暴力等直白地、不加遮蔽地呈現出來,同時,它又要能夠直面成長過程中的所有難題,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給予兒童温暖的撫慰和真切的指引。”
一場“閲讀保衞戰”正在進行,有的家長表示要給孩子閲讀“排雷”,有的大發感慨兒童文學粗製濫造,但也有家長相對冷靜。山西的梁女士認為,孩子對書中“自殺”的理解還是與家長的引導有關。她告訴記者,女兒從小就看了很多書,打打殺殺、自殺等情節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她自己知道那些是不好的,自己也不會去模仿”。
對此,李東華表示,家長的批評有時候對寫作者和出版者來説是有益的提醒和有效的制約,但也要避免以偏概全。她認為,一些經歷過時間檢驗、在孩子們中間口碑很好的作品,如果對某些部分某些文字有異議,可以通過修訂的方式去完善它,而不是簡單地整體唾棄。“兒童不是活在真空裏,童書也不是蒸餾水。如果一部作品把兒童成長過程的豐富性、複雜性都簡化了,變得一塵不染、無憂無慮,毫無衝突與矛盾,那麼它所書寫的也就不是一個真實的生命和真實的童年,很可能是成年人一廂情願的臆想。但敏感題材的處理,對作家的兒童觀和寫作功力都提出了挑戰,下筆應慎重。”
也有家長呼籲,童書應該像電影一樣,從內容上進行分級,在封面上標明內容和題材適合的年齡。
對此,兒童文學作家孫玉虎認為意義不大,“電影分級”可以禁止不符合年齡的觀眾進入電影院,但是“童書分級”操作起來難度太大,“只要你無法做到阻止一個兒童接觸到《洛麗塔》,‘童書分級’就是一個偽命題”。
“操作起來難”,這正是童書內容分級面臨的困境。但王泳波認為,如果能在行業內形成指導性意見,甚至在理論上有法律支撐,就能從源頭上規範童書寫作,形成“作家創作慢一點,少兒出版精一點”的行業氛圍,讓童書出版更健康。
為孩子選擇可讀又適讀的書
比起避免孩子“踩雷”,“什麼樣的童書適合什麼年齡段的孩子閲讀”似乎更令人撓頭,前者只要對內容稍加註意,避免孩子接觸到不適合的讀物就能解決,但後者可能需要家長具備更高水平的鑑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