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奇特的小男孩
馬上要開學了,蘇越抽空帶孩子去一間兒童商店看看,準備給孩子買一雙上體育課用的鞋子。
店裏的衣服和鞋子的質量都不錯,蘇越一邊看一邊跟孩子商量“這件衣服挺好看的,你要不要試一下?”
“不要”孩子乾脆利落的應了一聲,便繞着店鋪裏的貨架團團轉,一邊觀察,一邊走動,看得不亦樂乎。
“這雙鞋子也很不錯,看上面還有一個黑貓警長。你試一下好不好?”蘇越繼續問。
孩子一言不發,只是繼續笑嘻嘻地看着其他商品打量。
“小朋友這雙鞋子穿起來很舒服的哦,快過來試一下吧!”眼看孩子媽媽一再追問,孩子卻對店裏的所有的衣服和鞋子都不感興趣,導購員終於忍不住搭話了。
“你看,這一雙也很好看的,穿起來也很舒服的哦!”導購員阿姨拿起一雙黑色的鞋子,堵在孩子面前,討好般的遞給孩子看。
玩得得意忘形的小朋友,馬上一副眼觀鼻,鼻觀心的樣子,耷拉着眼皮,緊閉嘴巴站住了。無論導購員阿姨怎麼引導,就是不開口。
蘇越看了一眼自己兒子問:“你不喜歡這雙鞋子,是嗎?”
小朋友一副口不能言的沉默模樣點點頭,也不抬頭瞟一眼旁邊的導購員阿姨。
“那你要不要看一下那雙,上面可是有超級厲害的賽羅奧特曼的哦!”導購阿姨繼續誘導。
小朋友頓時眼睛一亮,趕緊盯着媽媽,擺出一副期待的樣子。
蘇越看了一笑,開口讓導購員拿過來試一下。
鞋子一到手,小朋友馬上迫不及待試穿了起來。一穿上,就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喜歡嗎?喜歡就讓媽媽買了哦?”導購員阿姨問。
小朋友依然一副目中無人,沉默是金,拒絕回應的樣子。
“你喜歡嗎?那就買咯?”蘇越問
小朋友聞言,趕緊點點頭,一副歡欣愉快的樣子。
導購員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看着蘇越,斟酌了再三,她還是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開口了“你好,這位媽媽!我想問你一個問題,請你千萬不要介意。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你説吧!”
“你家的孩子平時跟人家交往,也是這樣子的嗎?就是一言不發,目不斜視?”導購員問。
“是啊!他生性有點靦腆。看到不熟悉的人就這樣子哦!”蘇越説。
“那你不擔心嗎?”
“有啥好擔心的?”
“我的孩子跟你家的一樣交際狀況,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大家都説我的孩子可能有自閉症,叫我帶他去看醫生。我去看過醫生,醫生沒有結論,讓我們自己多加留意。我擔心得不得了。”
“你家孩子跟家裏人能夠正常説話交流嗎?他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感興趣嗎?眼睛會追逐自己喜歡的東西嗎?”蘇越問。
“跟家裏人可以正常交流,會追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但是,他就是不跟外人説話。我們想了許多辦法,想讓他在外面多開口,可一點效果都沒有,真是頭疼。”導購員一臉無奈和擔憂。
“我真擔心我家孩子上幼兒園無法適應集體生活,無法交到好朋友,甚至性格出現問題。”導購員憂慮地道出了最擔心的問題。
這句話,讓蘇越陷入了回憶當中。
(二)獨立獨行,不合羣的小男孩
三年前,蘇越一直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是一個活潑外向,樂觀開朗的小男孩。畢竟,在家裏,他能説會道,撒嬌搗蛋,察言觀色不在話下。
直到有一天孩子上了幼兒園。
孩子第一天上學,蘇越像所有的家長一樣,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後,便悄悄地離開了。
蘇越認為,已經提前許多天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生活了,孩子也許一開始會難過哭泣,但還是能適應集體生活的。
她沒想到上學的第一天,她家的孩子就展現驚人的分離焦慮感。在發現爸爸媽媽突然“失蹤”的情況下,她的孩子馬上嚎哭着躺到地上打滾起來。
老師抱起孩子,一鬆手,孩子馬上又躺到地上,來回翻滾。如此三番幾次,孩子不管不顧地和老師打起了拉鋸戰。最後老師沒辦法了,只好一直抱着他。
這是一個一開始就震驚了整個幼兒園的孩子。要不是微信家長羣有人討論,蘇越壓根就不會相信這是自己的孩子。
此後,孩子的表現也不負眾望,果然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孩。孩子每天在幼兒園一言不發,老師提問不回答,同學打招呼不回應,若無旁人。
所幸,他聽得懂老師的指示,除了不發言,不回答,其他涉及動作的活動,他都積極配合。
這個自成一格,獨自玩耍的孩子成了媽媽的壓力之源。蘇越每天腦補孩子在幼兒園孤苦無依,惶惶不可終日的可憐樣兒。
焦慮萬分的蘇越,想方設法想要改變孩子狀態。她給老師提議,儘量多組織一些需要幾個小朋友一起配合的活動。
她鼓勵孩子邀請同小區的同班同學放學一起玩,孩子不理睬媽媽的苦心。蘇越只好主動出擊,邀請同學媽媽一起帶孩子踏青。可自家孩子視對方如透明人,蘇越真是尷尬又無奈。
終於有一次,看到老師分享的圖片:其他孩子幾個幾個的隨意圍着坐一起吃早餐,玩玩具,而自己家的孩子孤伶伶地坐在張桌子上埋頭吃早餐。
蘇越徹底崩潰了,她神經兮兮地對老師説:“XX老師,我給你提個建議:你不應該把XX編在這麼偏僻的角落。他已經夠孤獨內向的了,你這樣安排座位,那他豈不是被孤立起來了嗎?”
幼兒園老師一臉不認同地温和回答:“這個座位不是我們編排好的,是小朋友自己選坐的,每天都是隨機坐的。那天,XX自己選擇坐在那兒,他並沒有任何不愉快的表現。”
“XX媽媽,你太緊張了。XX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他雖然不愛説話,但是他每天都能自己換汗濕的衣服,摺疊衣服和被子;將自己玩過的玩具歸位;作為值日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發水果,收拾碗碟。”
“他雖然喜歡自己一個人玩,但他的心情是平靜和怡然自得的。你完全沒有必要過度緊張,將自己的憂慮傳遞孩子。他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只是表現得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已。”
蘇越一想,確實是不同了。剛上學那段時間,孩子一不高興,就威脅“我明天不上幼兒園了。”這一年多來,孩子再也沒有説過這樣話。
(三)身懷特殊技巧,無聲地交流的小朋友
有一次蘇越跟朋友聊天,表示擔心孩子性格越來越害羞內向,將來難以適應社會。
朋友嘻嘻笑二聲,舉例説,她老公有個同學生性靦腆,斯文禮貌,大學畢業的時候在眾人面前説話會面紅耳赤,手足無措。
後來這位畢業新人被派遣往施工現場。兩年過去了,當朋友再次看到這位同學時,立刻目瞪口呆,當即體驗到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覺。
這位同學紅棕色的臉上已經換上了從容鎮靜的臉色,説起話來侃侃而談,罵起人來也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可以隨時將不按標準操作,拒絕悔改的施工人員罵得狗血淋頭。
朋友説,短短兩年,一個人就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麼呢?形勢逼人,環境鑄造。所以説,不要擔心孩子無法適應以後的社會。只要是人,給他一個合適的環境,他就會成長起來的,堅韌頑強地生存下去。
蘇越暫時放下了一顆懸起的心,留心地觀察,靜待孩子成長。
孩子大班下學期時,蘇越驚奇地發現孩子已經交到了四個特別要好的朋友。每天回家,孩子就會眉飛色舞地告知媽媽發生在小夥伴們之間的趣事。
蘇越忍不住打聽咱家娃兒是如何和小朋友互動。令她驚奇的是,她家孩子在這個小團體裏溝通,是從來不用語言的。這令她十分好奇。
終於有一次開親子會。蘇越近距離地觀察個這個有趣的小團隊。四人小團隊裏有兩個小朋友特別活躍,就是兩個小話癆。
小話癆們溝通比較便捷,直接來個喊話即可。團隊裏另一個小朋友,幾乎和蘇越兒子一模一樣的性格:生人面前靦腆內向,目不斜視,沉默不言。
蘇越看到這個沉默的小男孩正在專心致志地擺弄玩具。她的兒子笑容雀躍地拿着一個玩具往小男孩面前一㨪,小男孩便頓了一下。
蘇越的兒子趁機在他面前展示這個玩具的有趣玩法。然後跑出二三米的距離停下來,伸手舉起玩具,一臉期盼地望着這個小夥伴。如果小男孩無動於衷,她兒子會再重複一輪整個過程。
如此幾番,這個獨自玩耍的小男孩就如同貓兒聽到了敲碗聲,一步一㨪地跟過來,一起玩耍。
四人小團隊之間表達高興的方式就是:咯咯地笑着,用盡吃奶之力抱起一個小夥伴轉個圈圈,或者抱着勉強走兩步。總而言之,孩子們之間有一套默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只需要一個眼神和動作,小夥伴之間便心神領會,玩到一起。
蘇越兒子大班的時候,用着這套特殊的交流方法,成功地“撩”到了另一個幼兒園的中班的一位小朋友,彼此成了玩得很好的小夥伴。
一年級的時候,蘇越的兒子又結交了一個二年級的小哥哥。二人在學校的象棋興趣班“切磋技藝”,玩得不願下課。
(四)能説會道,眉飛色舞的與人交往的小男孩
一天下午,蘇越正在準備食材。她的兒子按鈴通知媽媽開門,並一口氣衝進了客廳,轉頭,朝門口喊“快點進來呀!”
一個小朋友推開門,四處打量一眼,嘴裏喊着“阿姨好!”,便一溜煙跑了進來。兩個夥伴吱吱喳喳商量着,徑直衝進了蘇越兒子的小房間。
蘇越看見她兒子獻寶似的搬出了他所有的玩具。於是各種奧特曼,怪獸,戰鬥機,潛水艇,航天火箭全線出動。兩個小夥伴若無旁人地佈局世界大戰,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小朋友的奶奶一臉客氣地坐在客廳裏嘮叨。蘇越由衷地露出了微笑。
有人説,3-12歲,哪裏人多去哪裏,見人就打招呼,無所顧忌,天真豪放派 ;12-18歲,害羞,恐懼,不愛與人説話,不愛表達自己,封閉自我,保守派 ;18歲以後,慢慢調節適應,跳出舒適圈,逼自己社交,現實主義派。
小時候懂得少,顧慮也少。成年後,每句話都要斟酌再三,生怕自己捅了簍子,因為我們要對説過的每一句話承擔後果。正是認識到人性的複雜,人才會更謹言慎行,成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大人喜歡用自己的心思和見識來度量孩子,卻不知孩子們比大人看得更通透。
有首歌詞非常經典,成年人的世界:你曾對我説 ,每顆心都寂寞;每顆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觸摸。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也不得不收回曾經的話。
而孩子的世界:眼睛依然純真,依然相信童話。孩子的心,永遠的燃燒着;永遠的,不會退縮。
大人們總是憂心忡忡,想要教會孩子如何取捨,為人處世。
但其實,在人際交往方面,大人們更應該向孩子們學習,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