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清朝東北防務説起,為何被俄國侵佔遠東大片領土,是歷史的必然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經典

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因為滿清統治者閉關鎖國,使得我國錯過了工業革命,因此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到清朝滅亡,就始終在和列強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

其中和英、法、日等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主要是以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為主,但是和我國的鄰國沙俄卻主要是以割讓領土為主

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伊犁條約》三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割讓給了俄國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僅僅是《璦琿條約》一項就割讓了我國東北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其實,《璦琿條約》中所割讓給沙俄的領土,從康熙皇帝開始就埋下了禍根,在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勵精圖治,內修外攘,與沙俄的彼得大帝在我國東北展開了交鋒,當時因為大清國力強盛,俄軍遠來,自然不是清軍的對手。

因此,中俄兩國便籤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和外國的條約《尼布楚條約》。但就是《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為後來《璦琿條約》沙俄侵佔我國大片領土埋下了禍端。

模擬《尼布楚條約簽訂現場》

在簽訂條約的過程中,康熙皇帝認為黑龍江以北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即便是得到了大片土地也沒什麼用,因此康熙皇帝為了顯示大清天朝上國的博大胸懷,便把黑龍江以北興安嶺至烏弟河間的中國領土全部劃為了“未定地區”。

在清朝早期國力強盛時,沙俄還不敢為非作歹,但是到了清朝後期,沙俄不斷地蠶食中國領土,並且以《尼布楚條約》中所規定的“未定地區”為藉口侵略到了我國黑龍江流域,並且還有進一步侵略的勢頭。

有人説,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為何滿清統治者如此不重視東北防務呢?

其實,滿清統治者並不是不重視東北的防務,反而對東北高度重視,但是壞就壞在這個重視上

在滿清統治時期,他們認為東北是大清的龍興之地,而且瀋陽是皇帝祭祖所在,因此滿清統治者將東北的防務重點放在了對內地上,也就是説,東北的防務主要是防止內地流民進入東北地區,而不是防備北面虎視眈眈的沙俄。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大清朝二百年裏人口暴漲,東北地區卻始終人丁蕭條,當時瀋陽是整個東北的中心,但是也是“斷壁殘垣”,而更北邊的黑龍江則更是大片的無人區,數百里看不見一絲人煙。

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沙俄的蠶食,大清邊疆連抵禦的士兵都沒有,所以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在清朝這樣的東北防務政策下,中國丟掉了包括海參崴在內的遠東地區領土,是歷史的必然!

公元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艦隊攻佔大沽炮台,嚴重威脅到了北京的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沙俄卻拋來了“橄欖枝”,嚴厲譴責了英法兩國的罪惡行徑,並且還要為清政府出兵和英法做調解,但代價卻是割讓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的“荒蕪”地區給俄國。

沙俄的狼子野心滿朝皆知,但是無論是沙俄還是英法,此時的大清朝誰都惹不起,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暫且答應俄國,先讓英法退兵再説。

再者説了,沙俄已經在中國邊境布上了大炮,只要清政府不答應,沙俄非但不會調和清政府和英法的矛盾,反而還會聯合英法侵略我國。

咸豐八年5月28日,黑龍江將軍愛新覺羅·奕山作為清朝代表和沙俄總督穆拉維約夫在璦琿城簽訂了《璦琿條約》,這是中國和沙俄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模擬《璦琿條約》簽訂現場

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歸沙俄所有。並且,“為保持邊境和平”,烏蘇里江以東領土由兩國共同管轄,烏蘇里江及黑龍江這兩條內河應允許,且只能允許沙俄及清朝船隻航行。

《璦琿條約》的簽訂,使得沙俄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其後更是變本加厲。

1860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共割讓給沙俄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84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在中國西北割讓了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了俄國,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沙俄非法獲得我國大概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辛亥革命之後,根據國際法中的原則,兩國所簽訂的條約必須由兩個簽訂國政府予以承認,辛亥革命之後建立起來的民國政府只要不同意清政府和俄國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一系列條約都可以作廢。

但是當時民國初立,國內矛盾尚且沒有解決,如果貿然得罪西方列強,很可能會使新誕生的民國政府毀於一旦,因此民國政府為了不和西方列強鬧僵,便同意了清政府和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可以説,民國初建時期,這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可以收回來,但是卻因種種原因不得已而作罷,實在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