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對手是張儀,而張儀對手是公孫衍,鬼谷派每代只收兩個弟子?
《鬼谷子》這一本書,最早收錄於《隋書·經籍志》,是由隋朝人整理收錄。在此之外,《史記》中也提到了蘇秦和張儀曾就學於鬼谷子;而漢代的楊雄、王充也提到了鬼谷子與蘇秦張儀是師生關係。但有一點我們不得不説,太史公在寫《史記》的時候,戰國時代已經過去了400年,他在天下采風、整理歷史史料的時候,發生了錯誤,把張儀與蘇秦安排成了合縱連橫的對手戲。
(鬼谷子)
而在實際上,張儀縱橫天下的時候,蘇秦還沒有成名,而蘇秦成名的時候,張儀卻已經死了。張儀死於公元前309年,蘇秦死於公元前284,這個時間段跨越了25年。蘇秦從出名到佩六國相印時,他的大部分政治活動都是在張儀死後才開始展開的。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縱橫家》竹簡證實了這一點。
鬼谷子所以稱之為“子”,是因為它是當時大賢,能稱之為“子”的,都是某一學派的開山鼻祖或者某一學派的宗師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等等,無一不是學派內的開山人物或集大成者;像張儀、蘇秦、呂不韋、李斯這些人,在歷史上也是聲名顯赫,但還是達不到“子”的稱呼。
説到鬼谷子,一定要説鬼谷學派,説到鬼谷學派,又要説到首霸中原的魏國。
(魏國)
魏國首霸中原的兩大秘決——人才和變法
在歷史上,戰國前期的魏國,其霸業長盛之期長達百年之久。魏文侯、魏武侯、魏(梁)惠王在世時,三位君主加在一起,執政時間就長達了一百二十餘年,這已經是一個驚人的時間段了,而魏國在戰國前期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都來自於魏文侯的變法。
李悝在政治上進行變法,吳起則在軍事上推行“武卒”制度,建立了國家職業軍人。後來吳起帶着五萬“武卒”,大破秦國五十五萬大軍,並且佔領了秦國的大片土地,這片土地被命名“西河”,而吳起就是首任西河太守。
(西河的位置)
1.魏國的西河學派
佔據西河之後,考慮到秦人對中原文化的嚮往,魏文侯開創了古代君主“尊儒”的創舉,他拜孔子的弟子——大儒子夏為師,並請他到西河講學。子夏,又叫做“卜商”,是孔子的弟子。百歲老人的子夏,感於魏文侯的誠意,於是帶着一眾弟子來到西河講學,歷史上著名的“西河學派”由此產生。
西河學派,是魏國的官方學派。魏文侯擔心培養出來的這些人才,最終不能為魏國所用,反而被別國所用,於是他便讓大量的宗室與貴族進入西河學派進行學習。
在子夏與其學生的用心教導之下,魏國的宗室和貴族也出現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公叔痤、公子昂,包括後來的信陵君公子無忌等等。這些以貴族官僚為主體的這一羣人,我們可以稱之為“西河派系”。
(子夏與西河學派)
2. 中原的鬼谷學派
魏文侯“尊儒”之前,鬼谷子,即衞人王詡,他開創的“鬼谷學術”,在當時的中原影響最大,弟子也最多,魏國當然也是受到鬼谷學術的影響。
後人稱鬼谷子為“縱橫家先師,兵家始祖”,但“鬼谷學派”,因為歷史沒有記載,但怎麼説,鬼谷子也是諸子百家之一,我們也只能這麼稱呼了。
鬼谷子和孔子的區別就是:孔子是有後代弟子為他作書和記錄,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了官方顯學,這使得了儒學和孔子名傳後世,而鬼谷弟子就沒有這麼幹!
衞國最小,連“戰國七雄”的排名都沒有進入,但是衞國的人才最盛。我們要知道,知識學術是一定要有人教的,沒有人是生而知之的聖人,衞國能有那麼多的人才,一定離不開鬼谷學派的培養和薰陶。
(鬼谷學派)
如果説,張儀、蘇秦和孫臏都是鬼谷的學生的話,那我們發現,這一些人都是以“平民”出身為主。而“西河學派”沒有產生之前,魏文侯所起用的吳起、李悝是衞國平民出身,樂羊、西門豹也是魏國平民出身。
魏國衰落的原因之一:人才過盛和政治傾軋。
春秋時代時,齊國的“臨淄”首先成為天下文化重心,但樂毅率六國聯軍破齊之後,齊國衰落;到了戰國時代時,魏文侯首創“尊儒”創舉,再加上“鬼谷學派”的存在,天下的文化重心便向魏國轉移,人才紛紛嚮往魏國,於是造成了魏國人才過盛的局面。
個人認為,在魏國的士卿官僚中,平民大賢出身的自成一系;西河學派培養出來的貴族官僚又自成一系;以西河學派為主體的貴族出身的官僚和以鬼谷學派為主體的平民出身的官僚,肯定會鬥得你死我,這是人性,也是官場的特色。
從歷史上看,人才之間的互相爭鬥,是魏國政治的基本特色,就算到了魏國亡國之前都沒能停得下來。
(第一對大才的爭鬥——吳起和公叔痤)
吳起是平民大賢,公叔痤娶了魏國公主(“公叔”這個姓氏就了不得),是魏國駙馬爺。吳起和公叔痤爭奪相位失敗,被趕出了魏國。吳起由魏入楚,幫助楚國稱霸,而他的出走則預示了魏國人才的開始流失。
直到公叔痤臨死之前,他才想起為國家舉才,公叔痤舉薦公孫鞅,即大名鼎鼎的商鞅。公叔痤還説了,如果得不到商鞅,那就殺了他。可惜已經晚了,商鞅最終逃亡,白白便宜了秦國。
(第二對大才的爭鬥——孫臏和龐涓)
龐涓是魏國的方面重將,很受魏國君主的喜歡,但龐涓知道孫臏是大才,於是便設計陷害孫臏,並且給孫臏施加了“臏刑”。孫臏險些被害死,他逃到齊國,幫助齊國稱霸。馬陵一戰,孫臏擊殺龐涓,魏國軍隊損失十幾萬以上,從此開始向下衰落。
(第三對大才的爭鬥——張儀和公孫衍)
張儀和公孫衍都是魏國人。張儀是魏國安邑人;而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大家要知道,所謂的“公孫”這一個姓氏,都是出自於貴族後代,即公子公孫。比如商鞅也叫衞鞅,又叫公孫鞅,來自衞國公室的後代;白起,又叫公孫起,是楚國太子建的後人。
從張儀與公孫衍的爭鬥看出,這也是魏國平民大賢與貴族官僚的一次爭鬥。而這兩者的爭鬥,也決定了中土未來一百年的命運。張儀和公孫衍,首創“合縱連橫”之術,改變了戰國時期的戰爭形態,從此成為了秦國和東方諸國的百年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