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若是要從東漢末年三國爭霸的歷史當中評選出一位最受歡迎的人物,不限年齡出身才能身份,諸葛亮的呼聲絕對不低,能夠位列前五,甚至能排上第一。在時間的流轉中,諸葛亮的形象得到大幅度的改變,由“簡單尋常”為國盡忠的賢臣良相轉為奇門遁甲本領非凡的神人。草船借箭、設壇借東風、五丈原禳星等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世為臣,諸葛亮是標杆人物,忠臣良將以其為偶像楷模,希望能得他那樣的成就風評。高超的軍事政治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深受後世一千多年的中國人讚歎喜愛。遍佈全國的武侯祠武侯廟,讓許多旅者慕名前去參觀瞻仰。
進入武侯祠和武侯廟,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拜一拜,希望能得到諸葛亮一星半點的智慧解決生活中的煩惱,讓自己事事順利、幸福平安。一千七百餘年過去,諸葛亮已不是單純的蜀漢功勳卓越、品德高尚的歷史名臣,而是萬人敬仰的神靈人物,地位較之武聖關羽更高。但是,大多數人對諸葛亮的認知並非來自正規史料,而是通過戲劇、小説、民間故事等了解的。可是無論從何處得來,諸葛亮故事大致還是按着其歷史主線開始延展進行的,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先賢,不然怎麼不把其他人物神化,偏偏賦予諸葛亮戰無不勝、料事如神、呼風喚雨、通曉陰陽的神話色彩。
拋開個人情感和虛假名號,只觀歷史事實,諸葛亮不過是公元三世紀中國大陸上一位地方政權的軍師重臣,身份、地位、成就、出身比他高者三國中上不知凡幾。可三國中只有他一人被天下人和歷史選擇為百姓信奉的神靈(關羽是被滿清強行加持上去,有削弱武聖岳飛之用),千古流傳。三國統一於魏國,統一於西晉司馬(諸葛亮是司馬懿的死敵),無論是在應有的輿論、政治立場,還是《三國志》等正史,不貶損就不錯了,別談誇讚。但是即便如此,百信心中的諸葛亮依舊是永垂不朽、超越同時代的所有人物。
諸葛亮的前半生
印象中的諸葛亮是氣度不凡如聖、一襲灰白出塵、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書生儒士,事實上諸葛亮不算是“標準”的儒生。諸葛亮像是生活在漢武帝之後的西漢君臣,內法外儒、外王內霸的時代弄潮兒。諸葛亮,字孔明,出生在東漢時期的徐州琅邪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先祖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曾得西漢年間得漢元帝賞識提拔,官至光祿大夫(秩為比二千石,掌論議應對,諸大夫中地位最尊),榮寵一世,不過沒過多久就因彈劾朝廷重臣被貶逐為庶人。此後諸葛家一直名聲不顯,直到東漢末年,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是海內巨儒,任職兗州泰山郡丞(不大不小的一個官)。
因此《出師表》中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完全是自謙之語,大家不用太當真,人家曾是家世優越的官宦之家。即便如此,諸葛亮的童年仍然不算幸福圓滿,因為東漢末年亂象已生,盜匪賊寇、農民起義、政治黑暗,諸葛亮幼年就在這樣的時代,為了躲避戰亂不斷遷徙。地方豪強優渥的生活和普通百姓食不飽衣不暖的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各路軍閥、官軍和義軍的混戰,在諸葛亮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印記。
諸葛亮八歲喪父,讓原本不易的生活變得更加難以維持,幸好有束縛諸葛玄接濟幫助,才到豫章(今江西南昌)生活,勉強活得下去,無性命之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但時間沒過多久,諸葛玄無端端地被朝廷免職,諸葛亮一家只好跟着諸葛玄去往荊州劉表處討生活。建安二年,諸葛玄離世,諸葛亮定居隆中。北方的戰亂動盪未波及南方太多,荊洲一帶局勢比較平穩安定,諸葛亮就在這裏靜心讀書、交友談論、“躬耕於南陽”(親自下地幹活是真是假一直沒有定論)簡單維持生計,有十年之久。十年時間裏,諸葛亮博覽羣書,沉澱下來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想法觀念,結識了一羣有着類似志向的青年才俊。
《三國志-諸葛亮》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從此處不難看出,諸葛亮此人的確與尋常才俊英傑不同。天下局勢緣故,許多名門望族、巨儒才俊定居荊州,諸葛亮因此建立起一張屬於自己的關係網(如下圖所示)。荊州本土和外地的政治集團,與諸葛亮都有關聯,正因為得到這些人的幫助,諸葛亮才聲名鵲起、知曉天下變化。
諸葛亮的後半生
建安十二年,司馬微、徐庶的極力推薦接連兵敗已成喪家之犬的劉備去尋找諸葛亮的輔佐。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故事。“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的規劃深得劉備肯定,諸葛亮被其熱情邀請下出身輔佐。這一年諸葛亮27歲,三國演義正式開始,而前面發生的事都是序幕。蜀漢政權建立期間,諸葛亮在外交和政務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從諸葛亮出山到劉備駕崩白帝城,大約十五年時間裏,諸葛亮一般是政治家角色,極少在前線出現。對外征戰,諸葛亮留守成都穩固後方,補充前線的糧草兵員和協調各方勢力不至於拖後腿。劉備入主益州無東部之隱患,與諸葛亮出使江東和東吳締結盟約息息相關。正如史書所記,劉備在世,諸葛亮是位傑出的文臣政治家。
劉備臨終前留言“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感激涕零,承諾一生將“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輔佐幼主。諸葛亮做到了。蜀漢在夷陵慘敗損失大量人口、物力、財力、土地等,先帝剛逝陷入主少國疑局面,南方蠻夷以聯合國內郡縣長官和世家叛亂,東邊盟友孫吳已成國敵,北方曹魏虎視眈眈。諸葛亮收拾這些爛攤子,獨自承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大責任。三年時間不到,本是亡國之兆的蜀漢煥然一新,有了北伐強魏的資本。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一次駐軍五丈原,與司馬懿統率的魏軍對峙,諸葛亮被活生生耗死。臨死遺言還在為國家思慮,安排自己安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不讓國內因自己的喪事產生動亂。
諸葛亮諡號忠武侯,實乃出將入相的人物,既有治國理政之才,又有治軍方之能,還有才華橫溢之文。上天好似故意刁難諸葛亮,前半生安排他處理政事,後半生逼着他帶兵打仗。若是諸葛亮不是什麼文武雙全、盡皆不俗的人才,這三國早就淪為兩國或一國。
諸葛亮的“成神”過程
不要懷疑諸葛亮是某位或某羣人造就成神的,諸葛亮是被一千七百餘年多年的中國幫助“成神”的。諸葛亮生前就得到百姓和大部分官吏的愛戴,死了埋葬在定軍山五丈原後,百姓對他的懷念愛戴依舊不減。有許多官吏賦閒或離職,及許多百姓從遠方趕到定軍山祭拜,條件不允許的也會在道路旁祭祀。“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儀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就已經開始廣泛流傳關於諸葛亮的傳説故事,是一位軍政雙全、智慧超凡、奇門遁甲的奇人。東晉史學家王隱編撰《蜀記》一書,記有諸葛亮“慧眼識刺客”的故事。故事雖然假,卻異常突出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的風采。敬仰他的人,不止是普通百姓,還有史學家等文化分子。
隋唐時期諸葛亮的事蹟愈加的多,形象更加飽滿,神化程度加深,不僅可以“死諸葛亮怖生仲達”,還有“畫地乾坤在,儒毫勝負知”、“乘雷電”、“捧乘輿”、“盡驅神鬼隨鞭策,全罩英雄入網羅”。編這些故事説這話的人同樣不全是普通人,還有許多文人墨客,大吹特吹。兩宋元時期,則成體系的誇讚,徹底從一個看得見摸得着、確有此人的凡人,成為廟於中的的“真神”。形容起諸葛亮的樣貌:“諸葛亮身長九尺二寸,年始三旬,面如傅粉、唇似塗朱,鬢如烏鴉,指甲三寸,美若良夫”。這全是古代形容男子俊美的形容詞。“論醫起死回生,論卜知兇定吉。劍揮星斗怕,書動鬼神驚。六韜三略,妙策神機”,“七星劍上呼風雨,六甲書中動鬼神”。完全是無所不能,當時有人説他不會什麼就是污衊,會被人譏諷謾罵。更有不凡的智謀和超乎尋常人的經歷。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諸葛亮的形象被定格:智絕賢相世無雙,頗有行走在人間的神明風範。各種料事如神、用兵如神,有“武侯之計,未嘗不被司馬懿所料;而無如司馬懿之料武侯,又早為武侯之所料也”的評述。這不是神明是什麼?並且因《三國演義》流傳於明清時期,諸葛亮的神已經是能夠被理智的人都接受的“神”,符合“常理“、符合世界運行規則的“神”。就像我們現在認知的諸葛亮亦是“被我們認知的人間神明”,覺得這諸葛亮真有這麼傳奇。但他的確在歷史上是這麼厲害的啊。用那些通俗的故事和情節來表達,只是因為太過高深莫測普通人不好理解。例如周總理,他在國際外交上的縱橫捭闔、睥睨天下,真要用筆墨寫出,起碼五千字打底,你還未必看得懂,所以才有廣為流傳的“反唇相譏記者從朝鮮戰場美軍手中奪來的派克鋼筆”故事。這樣簡單的故事,七歲小孩都看得懂,多方便。
成神因由
諸葛亮的成神因由其實説起來的挺簡單的:這人文武雙全,忠孝仁義禮智信皆有,各方面都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標準。各年齡段的人都可以視他作偶像,臣子向諸葛亮一樣靠齊,君主尋找像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良相,朋友找諸葛亮這樣的大才,等等。再説具體一點的原因有四:一是諸葛亮正史中的生平事蹟為其神化提供了無限可能;二是普通百姓對諸葛亮所創造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安定生活充滿着嚮往;三是文人騷客對諸葛亮的成就和事蹟的推崇;四是統治階級對統治天下的政治精神需要。
總結
諸葛亮的神化形象不是單純的代表一位歷史人物,更多的是中國人對優秀且美好的傳統文化的願景,他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傳説故事不斷增多,形象逐漸偏離史傳,這就是諸葛亮“成神之路”。
諸葛亮的一生之敵司馬懿評:真乃天下奇才也!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重評諸葛亮的歷史功過》《走向神壇的諸葛亮》《略論明清小説中的軍師形象及其文化意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