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尊重認知規律 讓青少年多點童心和“傻氣”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堅決避免參賽項目明顯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現象的發生,不僅對中小學生的競賽活動提出規範,也對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長提出警示。教育要尊重青少年認知規律。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其認知過程主要特點是:喜歡玩、愛遐想、喜歡天真和“傻傻”的追問。

玩,才能萌生出真正的科學興趣

玩是青少年的天性,也是青少年對世界認知的最初過程。通過玩,青少年才會感知自然的有趣,其生命就會有激情和創造力。許多科學大師對此都有共鳴。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江崎玲於奈有此感悟: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慾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啓蒙教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説,科學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覺,而培養這種感性和直覺的最佳時期正是玩得滿身是泥的少年時代。日本青少年有玩的傳統。他們從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開始,玩山玩水、玩蜻蜓蝴蝶等;在學校,孩子們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玩的教室,做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玩泥人、玩積木等。在玩中,他們能朦朧感知自然界的奧秘,能用雙手玩出許多童年的想象,也逐步培養了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以及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這種玩,成就了日本本世紀眾多的科學大師。無獨有偶,美國的青少年也是在玩中度過的。美國父母從小就帶着孩子一起參加家務勞動、種花、植樹或飼養小動物等,在玩中鍛鍊孩子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美國許多家庭都非常支持孩子們獨自玩些小創作、小實驗等,鼓勵並支持他們創作適合自己發揮特長的作品,這樣的小創作就是為了好玩。只要覺得有趣,放手讓孩子們去玩,讓他們玩出感覺,玩出興趣,很少有人去考慮拿大獎。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參加一些必要的科技活動,本質上應該是玩。通過這種玩,讓他們對周圍的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感知,對學習過程中疑惑的問題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從而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然而,現在我們一些地方一些機構提供給青少年玩的場所,玩的地方太高級,玩的事情太時尚,超出他們年齡段應該有的認知水平,更遠離了大自然。提供的玩的項目,由於青少年缺少基本的認知和操作訓練,只能在旁邊看別人操作,頂多跟老師比劃幾下,頗似電影中的路人甲。比如,青少年玩基因操作,是高級場合下玩高級操作,其實小孩子根本沒有思考的空間,更不會有自由動手的機會,更不知道這樣跟着別人比劃幾下有什麼意義。參加這樣活動,頂多算一些肢體動作的體驗,根本體驗不到探索自然的樂趣和快樂,是對青少年參加科技活動的曲解,其結果是許多小孩子做一行恨一行,甚至許多青少年“科技達人”在高考後選擇了與自己做過的課題無關的專業。

真正的科學興趣都是從小玩出來的。我們要給孩子們一個讓他們玩的世界,在家給孩子製造玩的環境,在校給孩子也製造玩的地方,引導孩子們玩適合他們玩的事情,才能培養孩子們最原始的探索興趣和基本的想象力。玩應該是一個人一生認識自然的起點,跨越了這個階段,小孩成長後的性格有可能是扭曲的,對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

想象力,是青少年打開未知世界的金鑰匙

童心、天馬行空的想象是青少年刻畫世界的開始,也是他們是打開未知世界大門的金鑰匙,應該是多鼓勵的。曾經有一個機構的調查顯示,在21個被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此外,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中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高,這是許多教育家公認的。

培養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從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要想方設法鼓勵孩子們想象,設法給他們一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大腦中想象出眼睛看不到的世界。比如讓孩子們畫一個天使,鼓勵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把天使畫成他們想象的模樣:可以是嫦娥姐姐、熊貓寶寶、海豚妹妹、章魚大叔等;也可以如圓圓的球、或如彎彎的月、或如長長的溪般的模樣;也可以讓他們在天使身上點綴出無數雙眼睛和無數雙手等。總之,這些天使一定要超出大人的想象,超出了我們理所當然的模樣。然而現實中,一些小朋友卻在大人指導下,通過網絡查閲一定數量別人畫的天使的資料,然後照着原來的圖片進行一定程度的修補。別人畫長髮天使,他就畫出短髮天使;別人眼中的天使面如桃花,他眼中的天使面如牡丹、荷花和梅花等。只要這些天使模樣不完全重複,就算完成了所謂的“創新”,這非常不利於培養青少年的想象力。

培養青少年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使命。讓青少年多參加科技活動,通過科技活動培養他們的想象力。然而,許多青少年科技活動,從立題到研究到結論,大多數都沒有跳出一些小朋友畫天使的套路,都是在別人的框架或者套路下簡單地雕琢、修修補補,這樣的課題體驗不能提升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不會對眼外的世界有深層次的感知。青少年的科技活動,應該鼓勵青少年多想想沒有花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沒有小草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沒有月亮的世界什麼樣?多鼓勵他們想想窗外的世界、書外的世界、鏡頭之外的世界。不要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要求孩子們用心想象,我們都應該給予高度讚揚,這才是培養青少年想象力之道,也是培養他們未來探索未知世界最有效之道。

“傻”問題,是青少年理性認識世界的開始

多點天真,多點“傻氣”,多追問身邊看起來“傻傻”的問題,這是青少年理性認識世界的開始。鼓勵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大膽追問身邊的楊柳春風、南雀北燕,追問四季中的花開花落,追問江河日月中的潮起潮落,會讓他們有更深入的理性思考,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

青少年參加科技活動,首先要追問那些身邊看起來“傻傻”的問題,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他們才能有進一步的理性思考,才能在源頭上實現創新和突破。比如:許多青少年都玩過電磁炮等相關的實驗研究,都知道磁鐵棒不同極之間或者正負電荷之間會產生吸引力。其實,在這樣的科技活動中,他們更應該追問兩個磁極之間或者正負電荷之間產生吸引力的原因,追問如果兩個同極磁鐵之間或者兩個正電荷之間產生吸引力的世界是什麼模樣。這些看起來簡單甚至有點無聊的問題,恰恰可以激發青少年的靈感和想象力,讓他們看到我們還不知道的另外一個世界。愛因斯坦小時候對光的追問,誕生了狹義相對論,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時空;屠呦呦少年時追問大自然中花的香草的味,發明了青蒿素,讓人類多了一種戰勝疾病的有力武器。未來的愛因斯坦、屠呦呦肯定也是來自於喜歡追問身邊看起來“傻傻”問題的青少年。

我們現在許多青少年參加科技活動,不顧認知水平,喜歡盲目追熱點,參加這樣的活動實際上是沒有收穫的。比如初高中學生探索航空航天、新材料、抗癌藥物等,這些熱點問題研究起點都比較高,表面上看起來“高、大、尚”,但研究內容遠遠超出他們的認知,在探究過程中,青少年基本沒有也無法追問研究課題中問題存在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道理,也不知道這些問題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聯,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有效思考。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照葫蘆畫瓢,給出一點自己覺得很有意義的結果。個別所謂的天才少年,實際上通過不同的渠道注入了“激素”,用成年人的眼光、思維方式接觸了一下不是他們能認知的科學問題,如同盲人摸象。這樣的青少年科技活動甚至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傷害,讓孩子們逐漸失去探究世界的興趣。

不要讓青少年過早地失去童心,鼓勵他們追問身邊看起來“傻傻”的問題,才有可能使青少年有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這也是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的硬道理。

讓我們的孩子多點童心,多點玩心,多點“傻傻”的追問精神,少點功利性的思考,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切實尊重青少年的成長規律,這是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的基礎。這是父母、老師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都應當記住的。

(作者:清 風,繫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