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掌握好教培行業三大定律,教培機構發展會越來越好。是不是有這麼回事呢?
三大定律具體是什麼?
速度定律:
教培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取決於機構的邊際廣義招生成本,機構的發展速度等於資本投入除以邊際廣義招生成本。
價格定律:
教培產品的價格正相關於機構教師的平均教學質量,負相關於機構教師教學質量的差異程度。教學質量代表的是教培產品帶給學生的體驗和結果的總和。
利潤定律:
機構的長期利潤取決於機構對教師的培養能力,機構的長期利潤正相關於所有在職教師個體價值提升的總和。
很多人説把握這三大定律,教培機構就能越走越好。其實這所謂的三大定律本身沒有明文規定必須是怎樣的,它更多的是從業者的經驗所得,哪怕是行業的規章制度,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行業從業者,何況只是經驗所得,所以教培機構更多的只能當做參考,不能一味的遵循,盲從。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行進道路。
拿價格定律來説,產品價格正相關於機構教師的平均教學質量,負相關於教學質量的差異程度。先簡單的理解一下這句話,平均教學質量越高,價格越高,反之,價格越低;教學質量差異越大,價格越低,反之,價格越高。且不説這個概念對不對,只説説這個平均教學水平應該拿什麼來衡量呢?這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定論的概念,難道僅憑機構説平均教學質量好,就能理所當然的抬高產品價格了嗎?學員説你這個機構教學質量差異太大了,費用應該收少一點嗎?真這樣做的話,你看你的機構能不能生存下來?
當然,有句著名的話叫:存在即合理。既然這三大定律出現在業內人士的口中,那麼應該也是有它的可取之處的。拿利潤定律來説,機構的長期利潤取決於對教師的培養能力。這個怎麼理解呢?我們知道,教育培訓機構是具有商業性質的教育行為,有商業就會有競爭。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現在有一位名師,A機構出1萬聘請,B機構出2萬聘請,C機構直接出到5萬,那麼這些機構在爭取這個名師的過程中就已經形成了競爭,一般人肯定也會選擇出價高的機構去教學。機構聘請老師花了這麼多錢,怎麼賺回來呢?極有可能就是在課程價格上做文章,一開始,學員或者學員家長看中名師效應,願意花更多的錢買這個單,機構也賺到了相應的成本,短期看,利潤不錯,但是長期來看,學員不會一直願意花高價買這個單,而名師的成本一開始就定在這兒了,那麼機構利潤自然是會打折扣的。
但是如果機構從一開始就是自己培養老師,只花5千聘請一個非名師,短期來看,可能沒有那麼多學員因為名師效應買單,培養一個老師也要花費不少成本,但是長期來看,老師能力逐漸提升變成了名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與學員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那麼往後帶來的利潤肯定是比之前要高的,並且更穩定。
所以説機構的長期利潤取決於對教師的培養能力,這一點是有道理的,但是校長們也要看清楚了,它説的長期利潤,這個長期也沒有定論,這就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説了,別還沒有實現長期利潤就倒在了培養教師的過程中。
綜上所述,所謂的三大定律不過是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得出的某種可能性結論而已,真正要辦教培機構,最多隻能當做經驗,借鑑借鑑,更多的還是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機構發展方針,盲從的結果大概率會成為人家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