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寶物在古代就被奉為國寶,曾引發多次戰爭,如今卻不知去向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一天他在山中看到青石板上落着一隻鳳凰。想到“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説法,卞和認定山中必有珍寶,於是仔細搜尋,終於在大青石中發現了一塊璞玉。
後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進都將璞玉獻上。武王再叫玉工進行辨認,仍然認定是塊普通石頭。可憐的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武王砍去右足。
璞玉被官吏送給了文王,這次文王沒有找玉工辨認而是直接命人把璞玉剖開,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文王滿心歡喜,收了這塊美玉。文王還把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就是為了獎勵卞和的忠誠,而這塊“和氏之璧”就是後世傳説的和氏璧。
有關和氏璧的故事,歷史上發生的最著名的事件是“完璧歸趙”。50餘年後,和氏璧在趙國出現。趙惠文王從趙國人繆賢手中得到此寶物。此事被秦昭王聞悉,秦昭王給趙惠文王寫信,説願以秦國15座城池換取和氏壁,想據和氏璧為己有。
趙惠文王心裏很捨不得,但迫於秦國的強大壓力,又不敢不給,於是和眾大臣商量如何保住和氏璧。
趙惠文王説:“那就只好請先生到秦國去一趟了。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藺相如説:“到那裏我會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15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惠文王知道藺相女口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於是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往後退了幾步,靠着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非常憤怒地向秦王説到:“大王説願用15座城池來換趙國的玉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裏,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撞碎。”
過了5天,秦王準備在朝堂上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並召集大臣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一起參加儀式。然而此時,藺相如早已叫一個隨從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帶着和氏璧悄悄從小道跑回趙國了。藺相如相如空着手去見秦王,對秦王説道:天下諸侯都知道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大王如果真要和氏璧的話,請先把那15座城池割給趙國,然後派遣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玉璧。趙國得到了15座城以後,絕不敢不把玉璧交出來。”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了趙國,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然而不幸的是,在泰國短暫存世之後,和氏璧就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無人知道和氏璧到哪去了。對此,學界歷來有各種各樣的説法,較流行的有三種:
第二種認為,和氏璧被當作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做成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真的是這樣,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或許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
不管是哪一種猜想,作為獨立寶物的和氏璧確實是在秦朝之後的歷史中沒有了記載,到現在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懸案。希望能夠有一天能夠傳來消息説和氏璧已經找到了,然後可以目睹一下曾經被這麼多國家追逐而打仗的國寶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