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中國是第一個使用姓氏的國家。在古代,中國一般以部落為單位集羣生活,姓也成了代表具有血緣關係的稱號。在隨後的發展中,姓成為了身份的象徵,姓和氏也並不代表同一意思。到了西漢時期,姓和氏不再有區分,姓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徵,平民也逐漸都有了姓氏。
中國歷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精神文明。在古代,經過了各個朝代的迭代,以及各個部落的發展與衰落,中國姓氏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多。目前,中國已有的姓氏高達5662個,這還不包括元代、移居中原的蒙族、滿族人的漢字姓。加起來總共已經超過6000個。但是,我們中國的姓氏並非全部起始於中國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我國就已經與其他國家有着密切的交流,互通有無。自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又因為唐朝的繁榮,不少外國人都想來中國生活。其中,有一個國度叫做帕提亞帝國,是中東的一個小國家,在唐朝時期和我國往來密切。
在中國,人們往往把帕提亞帝國稱為“安息國”。這裏就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故事。安息國的太子喜歡東方文化,喜歡佛法,對繼承王位並沒有興趣。而我國又恰好是一個佛教十分流行的東方國家,於是安息國的王子就對我國有了深深的嚮往。而國王是絕不允許太子在其他國家生活的,但在安息國打算派使團來中國時,太子想同行,也得到了國王的同意。來到洛陽的太子深深的被此處的佛教文化吸引,竟不肯離去。而隨行的使節擔心回去被治罪,和王子一起留了下來。太子給自己取名“安清”,其他使節也紛紛模仿,取了安姓。
雖然唐朝前期就已有本土人民姓氏為“安”,但安清來到中國後安姓激增。所以現在也有不少安姓朋友視安清為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