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做事總需家長推一把?家長可以試試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經典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惑,自家的孩子做事總是缺乏主動性和執行力,往往要自己在後面不斷的催促,孩子才願意懶洋洋的向前挪一步。但是家長總不能時時刻刻的提醒孩子,如果缺少家長的提醒,孩子必然又會拖拖拉拉。

小美是我大學同學,她的女兒今年五歲,長得非常漂亮,可謂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但是她卻經常向我抱怨,説每天早上喊女兒起牀都像是一場大戰,之後的刷牙,洗臉,吃早飯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要她三催四請,這讓她很苦惱。女兒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養成習慣,以後上學豈不是更麻煩?

最大的原因就是孩子內驅力不足,通俗點説就是缺乏做事的興趣和動力。因為他們本來就不願意去做,所以自然會表現出做事拖拉的狀態,必須迫於外界的壓力才能夠勉強去做。

如果孩子有足夠的內驅力,那麼他們做事就非常有計劃性,無需大人催促自己就會主動完成。即便是遇到他們不擅長或者不太喜歡的事情,也能夠讓自己的心態得到調整,同樣很好的去完成。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成a和b兩組,讓他們在實驗室裏解答難題,第一階段兩個組都沒有獎勵。進入第二階段後,a組的被試者每回答對一個問題就能夠得到1美元的獎勵,b組的被試者依然沒有獎勵。最後一個階段是被試者的休息時間,a組的人幾乎都沒有繼續解題,但是b組的人大部分卻仍然在繼續,他們已經對解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難看出,當人們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內外),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和原動力。

所以當孩子們真正具有內在驅動力的時候,不管外界有着什麼樣的影響,他們都會非常主動的去學習,因為此時他們真的對學習感興趣,而不是為了獎勵,或者是其他誘惑被動學習。

內驅力的產生源於孩子對事情的慾望,如果一件事情無法讓孩子產生興趣,那麼他們自然就會失去內驅力。

孩子的動力分為內外和外在兩種,正如德西效應中所體現的結果一樣,一美元的獎勵是被實驗者的外在動力,而興趣則是他們的內外動力。外在動力雖然有時能夠激發內在動力的出現,但卻不是必要條件。

父母對孩子的獎勵或者懲罰,起初也許能夠讓孩子的行為步入正軌,變成像父母希望的那樣聽話乖巧。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孩子便又會重蹈覆轍,因為他們的聽話乖巧只是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罵,並不是內驅力使然。

於是父母開始打擊孩子,用言語和行為暴力傷害孩子,這使得孩子越來越被動,他們不敢嘗試,不願意挑戰,做事情的積極性也在降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漸漸的在父母的權威教育下越來越少,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變得自暴自棄,不求上進。

美國瑟谷學校創辦辦人格林伯格博士認為:“學習是個人的事。一個人必須先有學習動機,然後運用各種感官、肌肉筋骨以及各種腦內思考來學習。只要他自己真的愛學,整天學個不停,一點也不嫌累。”

1、孩子培養興趣上動力不足,讓孩子知道\'\'我要堅持做好\'\'

雖然父母應該嘗試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但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對孩子不管不問,因為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很少有孩子明確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在他們的意識裏,什麼事情都願意嘗試,但是什麼事情又都不願意堅持。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堅持的重要性,並且給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一件事情,那麼孩子也會以此為榜樣,比如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父母可以在一旁看書;當孩子在彈琴的時候,父母可以在一旁健身,這樣即便不説話,孩子也會受到感染,明白堅持的力量。

天生的興趣很少,很多時候都需要後天的培養,所以當孩子學會堅持之後,自然也就會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事,並且願意為之努力付出。

2、孩子面對學習時動力不足,讓孩子有興趣有信心地做好

學習是為了什麼?也許很多父母會告訴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以後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賺更多的錢,才能過上好生活。其實這些道理年幼的孩子未必能夠理解,父母應該讓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而不是給學習蒙上一層攻利色彩。

孩子在最初接觸新知識的時候,都會因為好奇覺得非常有意思,因為這對他們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但是當學業壓力變得越來越重,孩子們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之後,他們就會產生畏難情緒,想要退縮。

這時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當他們獨自解決了一道難題,或者是找到了新的思路之時,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應該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讓孩子增加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最好。

3、孩子在生活自理上動力不足,讓孩子知道\'\'我必須得做好\'\'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父母會因為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而替孩子包攬生活中的一切,這雖然是對孩子的疼愛,但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當孩子長大之後,也會因為習慣了父母的包辦而變得不願意動手去做自己的事情。

父母最晚也應該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讓他們學會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小書包等。告訴孩子每天早上按時起牀,每天晚上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儘量不要去幫助孩子,要讓孩子明白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所以必須自己努力做好。

如果孩子想要在生活上偷懶,那麼父母就要讓他們品嚐偷懶的後果,這樣孩子才會懂得什麼是責任,不想承擔責任,就必須承擔後果。

4、孩子接觸新事物動力不足,讓孩子知道\'\'我能做得更好\'\'

孩子願意主動嘗試接觸新事物,但是當面對新事物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表現出畏懼和猶豫,對新事物的未知感會讓他們無法勇敢的向前邁一步。

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這種擔心害怕的情緒,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們説出他們在害怕什麼,因為只有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才能夠找出最合適的應對方法。

鼓勵當然是必須的,父母要對孩子表現出足夠的信任感,適當的時候也可以用一點激將法,通過孩子身邊小夥伴的良好表現去激勵孩子,讓孩子勇於嘗試。當然父母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如果非要逼迫有恐高症的孩子去登高望遠,顯然有些強人所難了。

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他能取得多大的成績,而是他是否能夠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孩子們也許未必都能做到最好,但總是應該嘗試做到更好,而強大的內驅力則是這一切的基礎。

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強大的內推力,因為這會讓孩子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