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徵噶爾丹取得了勝利,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消滅準噶爾呢?

明清交替之際,西北誕生了一個軍事強國準噶爾汗國。不過大清忙着入主中原,穩定自己在全國的統治,壓根顧不上西北。

經過順治、康熙兩代的努力下,國內的反清勢力基本被肅清。尤其是康熙時期,平定了三藩、統一了台灣,在東北還驅逐了俄國侵略者,簽訂了邊界條約。

就在康熙對內削平大難,鞏固統一的時候,噶爾丹也繼位了,並開始瘋狂擴張。尤其是噶爾丹非常強硬,和俄國人相勾結,還入侵喀爾喀蒙古,對大清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面對這一局面,康熙在騰出手來後,曾三次御駕親征,才終於把他打敗。儘管噶爾丹已經死了,可準噶爾並沒有消滅,威脅還在,那麼康熙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消滅準噶爾汗國呢?

第一次親征

噶爾丹藉口追擊喀爾喀,沿着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指向北京,可以説是有恃無恐。這讓康熙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清軍在剛開始的進攻並不太順利,使得噶爾丹長驅直入,攻到離北京僅七百里的烏蘭布通,不過也是在這裏,靠着紅衣大炮大破噶爾丹。

第二次親征

公元1696年,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10萬大軍分三路出擊,西路軍於昭莫多大敗噶爾丹,殲滅其主力,大清取得了在對陣準噶爾的決定性勝利。

第三次親征

噶爾丹逃後,仍然不服。康熙知道這一次要趁其新敗,迅速剿滅。所以康熙親赴寧夏,命兩路出兵,進擊噶爾丹殘部。噶爾丹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連個後路都沒有了,只能自殺身亡。

至於前面的堵截,其實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他趁着噶爾丹和大清的戰爭,起兵斷了噶爾丹的退路。

不過我們知道,康熙三次親征,只不過是消滅了噶爾丹,並沒有完全消滅準噶爾。準噶爾的勢力依然很強大,尤其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做了大汗後,準噶爾故地盡歸其所有。

不過通過三次親征,康熙還是把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對於維護北地安全以及大清的政權還是有益的,可以説康熙對於準噶爾的戰略目標基本達到了。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康熙也明白這樣長途跋涉對清軍極為不利,準噶爾也不是就這樣一鼓作氣就可以消滅的,否則的話,國庫虧空,對於國內的統治不利。

由於之前雙方有過很好的合作,策妄阿拉布坦把噶爾丹的骨灰獻給了康熙,也派使者到北京請安納貢。雙方又回到了之前的臣屬關係,康熙本着“嚴兵以待,誘至邀擊”的方針,沒有立即進軍準噶爾,而是劃定阿爾泰以西的地區為準噶爾部的遊牧地。

策妄阿拉布坦也確實老實了很久,他把目光放在了中亞地區,攪得哈薩克疲憊不堪。直到準噶爾再次強大後,又把觸角伸到了西藏,康熙這才及時派兵,把準噶爾趕出了西藏。

這也可以看出,大清之所以要對準噶爾用兵,其實根源還在於準噶爾的威脅,並不是單純的領土擴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8 字。

轉載請註明: 康熙三徵噶爾丹取得了勝利,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消滅準噶爾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