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的牛半夜被人割掉了舌頭,包拯説:把牛殺掉,小偷自會來自首
文|武品文史
“臣聞法令者,人主之大柄,而國家治亂安危之所繫焉,不可不慎。”
是的,在古代,國家君王是法律強有力的保護傘,如果君王都不能做到秉公處事,又或者藐視法度,那麼國家必然會出現危機。
國君亦是如此,那麼作為臣子自然也要跟隨效仿,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出現不少的清官能臣,但要説老百姓最為喜愛的卻不多,包拯包青天就是其中的一位。
因為他不但是法律的維護者,還因為他心繫百姓,願意幫助百姓伸張正義。
但僅僅有這份熱心還不夠,還要具有斷案明事的心機,而今天要講述
《包孝肅公奏議》
中記載的這一個故事,就是包拯能力以及一心為民的一種體現。
割牛舌
這是包拯任職縣官時候發生的故事。
話説一天清晨,包拯還在後堂食用早點,就聽到縣衙的鳴冤鼓發出了陣陣鼓聲,包拯立刻放下手中碗筷並走進卧室更換官服。
等包拯一切就緒之後,發現堂下跪着一位滿面愁容的老者。
包拯拍下驚堂木後詢問報案人為何擊鼓。
老者説道,自己家中有一頭耕牛,昨天干完農活後就把它栓在牛圈中,但是今天早上卻發現牛的舌頭居然被人狠心地割走。
老者全家人都指望這頭耕牛鋤地種田,如今這牛舌被割後已經無法進食,心急如焚的他才來到官府報官,希望官府可以幫助找到兇手。
包拯聽聞之後不由得沉思,過了一會包拯笑着對老者説:
你現在就回家,然後把你的耕牛殺掉,就可以破案了。
老農聽了之後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連忙跪叩着説:老爺這可使不得,
殺耕牛是犯法的
,小人不敢啊。
包拯接着説道:這你放心,是本縣讓你去殺,自然不會治你的殺牛之罪,而且你回去之後不要告訴別人已經報官。
兇手現行
就這樣,老農回家按照包拯的吩咐把耕牛殺掉。
等到第二天,包拯早早的就吃好早餐等待鳴冤鼓地響起,果然,沒一會就聽到了陣陣鼓聲。
包拯坐穩之後拍下驚堂木問道:你有何冤情?
此人連忙把昨天老者殺牛的事情上報,並聲稱自己知道這是違法的,因此才會前來揭發。
包拯聽後冷笑了一聲把這個人抓了起來。
經過審訊之後,這個報案人承認是自己趁夜割掉了牛舌。
隨後報案人賠償了老者一頭耕牛,這件事情就算了結了。
但是老者非常好奇就詢問包拯是如何做到的。
原來老者和報案人曾經發生口角,但是由於報案人不善言語説不過老者,因此懷恨在心就找個機會割掉了老者家中耕牛的舌頭。
那麼既然他做了這個舉動,就必然會密切關注老者是如何處理這頭耕牛,當包拯讓老者把耕牛殺死後,懷恨在心的報案人自然要以此舉報。但這一切又怎麼能瞞得了包拯呢?
總結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君王是國法的保護傘,那麼僅有君主重視法度也不行,還需要各級官員一同效仿才可。
放眼歷史各朝代,能人志士和賢臣良謀也不在少數,
為何耀眼的只有那麼幾個呢?
其實這主要的一點還在於官員如何待民,只要一心向着百姓的官員,他必然會被傳頌。
而那些開疆拓土的能人志士卻只能成為史書中的一篇紙,雖然他們也有着莫大的貢獻,
但是對於百姓來説實在太過遙遠,也不實際。
百姓需要的是能夠讓自己的生活富足,讓自己的冤屈得意伸張的這些清官。
而包拯就是這其中的一位。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説的呢?
參考資料:《包孝肅公奏議》、《包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