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以前那個年代,一家五六個孩子都是正常的,衣服也是弟弟妹妹撿哥哥姐姐的穿,在以前的年代,孩子穿舊衣服很正常,甚至特別貧困的家庭,孩子都是穿百家衣長大的。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經濟條件好了,而且現在一家最多就是兩個孩子。雖然如今養娃成本高,壓力大,但除了一些特別貧困的地區和家庭外,正常家庭的孩子基本的吃飽穿暖還是能滿足的。不管是為了節約資源,省錢想把錢花在刀刃上,很多家長還是習慣借一些舊衣服,給上了學的孩子穿。但是,如果家裏條件還過得去,媽媽不要讓孩子經常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有三,很現實。
原因一:孩子的審美需求被無視,以後難以擁有良好的品味
馬斯洛認為,人類有許多本能的需求,即天生的需求。這些需求被歸類為“意外需求”,“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而認知需求和審美需要是連在一起的。認知需求指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變化有所理解的需求,而審美需求指對美好事物欣賞並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應自然的需求。
三歲以後的孩子逐漸有了認知和審美的需求,會慢慢的主動要求自己想要穿什麼衣服,衣服怎麼搭配,想要什麼髮型,這個需求就是孩子在慢慢的培養自己的審美。但是如果媽媽經常給孩子穿舊衣服,把別人家的穿衣風格直接套到自家孩子身上,完全沒有考慮適不適合孩子,孩子也只能被動接受,孩子的審美被忽視了,審美需求被破壞了。逐漸的孩子也就麻木了,他不懂得什麼是美。這樣會導致孩子長大對自我和對生活品質都沒有了追求。
按照家裏的經濟情況給孩子適度添新衣服,不是花錢買了一件新衣服,而是孩子一輩子的審美情趣和良好品味。
原因二:自我價值受損,容易失去自我向上的動力
媽媽經常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孩子潛意識就會覺得自己是被施捨的角色。更可怕的是,孩子會對這種施捨習以為常,覺得別人給自己,是看得起自己,自己根本不配擁有新的,不自覺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這樣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價值受損,失去了向上的動力和能力。
而且經常讓孩子穿舊衣服,孩子慢慢也會覺得理所當然,也就再也沒有自己的要求和意見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隨隨便便,妥協,沒有主見的性格。這樣的孩子是很悲哀的,因為打心眼裏覺得自己不配,所以就失去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然後讓自己安於現狀,渾渾噩噩過日子。
原因三:長大後的過度補償心理,會讓一個人痴迷於買買買的方式彌補小時候的遺憾
心理學生有一個名詞叫補償心理,小時候越缺什麼,長大就越想拼命彌補。小時候經常讓孩子穿舊衣服,長大後當他有錢的時候,他就會拼命得彌補自己小時候沒有穿新衣服的遺憾,然後熱衷於買買買,通過花錢買新衣服的方式來補償自己,哪怕捉襟見肘,哪怕借錢。這樣的心理會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
當然,我們還是要提倡節約。只是沒必要通過穿舊衣服的方式,給孩子買衣服的時候不要攀比,不要非名牌不買,不要貪多,貪貴,夠穿就行,外套可以買大一些,可以多穿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