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國籍後,成績平平的中國孩子輕鬆考上985?教育部終於出手了...

為什麼擁有外國國籍,還能在中國接受基礎教育?既然是國際學生身份,為什麼還要申請國內的高等院校?

文、編 / Mina

昨天,教育部公佈了《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一發布,引來了不少網友的拍手叫好。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通知內容,筆者總結下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 父母雙方/一方中國籍定居外國,孩子外國國籍,如果想進入我國高校學習,需持有效外國護照/國籍證明文件4年以上,且最近4年之內有2年以上外國實際居住記錄。

2. 內地、港澳台移民後取得外國國籍的,要求同上。

3. 如果不符合上述外國實際居住時間限制,按現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持中國永居身份的外國僑民,可在有關省份參加高考。

教育部的通知當中還交代了修訂背景,即這次主要針對父母是中國人,本人擁有外國國籍,在國內接受基礎教育,卻以國際學生身份申請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情況,此次通知旨在提高國際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的入學門檻。

其實,“最近4年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並不是新規定。2009年11月16日發佈的《教育部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即明確要求“來華留學申請人必須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籍證明文件4年以上,且最近4年之內有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

不過,新的《通知》取消了括號內細則要求。

看到這個背景,想必不少人會和筆者一樣生出如下疑問:為什麼擁有外國國籍,還能在中國接受基礎教育?既然是國際學生身份,為什麼還要申請國內的高等院校?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筆者身邊有不少做移民中介的朋友,如何吸引國內的部分有錢人,購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高考移民”,“教育福利”往往是他們售賣產品的殺手鐧。

殺手鐧從何而出,要從“高考移民”的出路談起。

一般會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種是父母都是中國籍,單純為了讓孩子獲得外國身份而遠赴海外生子,“洋寶寶”回國後享受國際學生待遇,從小在中國學習長大,考大學時繞過高考,以國際學生身份申請。

第二種是父母一方已經移民,孩子要先拿到永居之後進行申請獲得他國國籍,而後回國,在中國申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依然可以在國內參加高考。

根據普通高考報名辦法的要求,外籍華人在內的外國人蔘加高考,

需要符合報名條件並持公安機關簽發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中介根據政策為消費者構畫的宏偉藍圖,我們不做評論。不過“可憐天下父母心”,想要通過“鑽空子”,為後代攫取優質教育資源的家長大有人在。

而這“鑽空子”背後又涉及到我國高校對於國際學生和華僑身份的優待與照顧。

外國籍“好香”

2017年,網上曾經就傳播着這樣一張“外國學生”畢業照。

圖片來自網絡

某高中國際班成了清北收割機,全班36名學生,除1人赴海外就讀本科,3人上人大外,16人考上北大,16人考上清華。

更讓人吃驚的是,所謂的國際班,外籍生,卻是清一色的中國臉 。

這種操作,刷新了網友們的認知,當然,在當年也引來了不少謾罵聲。

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曾經普遍流傳的説法是:“北大清華國際學生免試入學。”甚至有人寫道:“高中畢業、提供成績單,漢語水平起碼達到HSK四級,任何外籍學生都可以獲得面試機會。”

此處附上HSK試卷例題兩則,請隨意感受一下。

圖片來自網絡

這麼一看,擁有外國國籍竟然可以有如此大的優勢。不過,事實果真如此嗎?

筆者登陸了北大清華的學校官網,查看了2020年國際學生的招生簡章,發現免試還是需要一定的成績要求。

北京大學:

圖片來自學校官方網站

清華大學:

圖片來自學校官方網站

我們來把這個錄取標準對標美國Top10名校,單拿SAT分數來做個對比,不難發現對於國際學生的標準,我們好像也並沒有太多的“放水”。

以下是2019年USNews美國TOP100大學SAT的成績要求:

圖片來自網絡

雖説從成績分數上差別不算大,不過相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在國際課程體系中諸多科目裏挑選三門自己最擅長的科目進行考試,外加上提供所在高中的成績單,比起相對靈活度不是那麼高的高考,或多或少還是要顯得更容易一些。更何況,我們連對漢語水平的要求都沒有計算在討論範圍之中。

現在的政策施行過後,外籍生的福利享受起來不再那麼容易。或許“條條道路通羅馬”,如果佔不到外籍生的便宜和好處,那麼是不是可以打打“華僑生”這個身份的主意呢?

華僑,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給出的定義是: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其中“定居”是指中國公民已經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中國公民雖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於30個月,視為華僑。

對此,不少移民中介打出的廣告噱頭是“一紙國籍,越過高考直通名校”。

這些中介會告訴你,只要有外國國籍,不單單可以在海外以更便宜的學費享受到國際化教育,就是回國讀書,也可以輕輕鬆鬆進入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學府。

圖片來自網絡

400分就可以躺着上985,、211,怪不得網友會吐槽説:“學得好,不如生的好。”

只是“看上去很美”?

事實上,我國部分高校對於國際學生“免試入學”、華僑生的“分數待遇從優”、“獎學金政策”等等政策,原意是旨在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吸引更多的國際生入讀本國大學,或是鼓勵吸收海外僑胞回國發展。

2010年教育部發布的《留學中國計劃》就曾經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

在政策鼓勵與各院校建設“雙一流”國際化高校的發展目標的雙重作用下,2018年,我們不負眾望地成為了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高興之餘,難免會有良莠不齊的外籍生源享受了這樣的政策紅利;當然,也有前文提到的“偽外籍生”、“偽華僑”想搭上這輛通往名校的順風車。

這些年,各高校其實也一直在關注國際學生在華的學術表現及其他社會表現,同時,也在逐步規範國際學生入學這“第一道關”。

本次教育部的近一步舉措,對於那些從未在國外居住生活、僅憑“打飛的”赴他國生子取得他國國籍後,馬上回國的爸媽來説,算是“當頭一棒”。

以前,自己的孩子是個外籍,但因大多數外籍子女校都規定不得招收中國公民的子女入學,外籍子女學校上不了;去上國際學校,又怕孩子考不出什麼太好的成績申請不了世界名校,轉投國內高校吃吃政策紅利還是可以的。

可如今,忽然要求上大學之前的4年之內要有在外國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這可讓不少家長們大失所望了。

就像那些花重金買了學區房,最後學校通知劃片出現變動,自己的房子不再屬於學區時候的那種絕望一樣,這場“賭局”的勝算越來越小了。

圖片來自網絡

結語

其實從最近出台的各項政策我們不難看出,教育部是鐵了心的要規範國內的教育市場:公民同招的靴子落地,規範了公辦校和民辦校招生政策,其力求在生源上實現公平的決心可見一斑;而規範中國外籍“高考移民”,則是對實現報考公平所下的一劑猛藥。

而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父母們,什麼時候才能帶着孩子走出這個怪圈呢?

現如今,孩子們可選擇的受教育方式其實很多:體制內的公、民辦學校,中西融合的國際學校,以及特色的創新校等等。如果單純從教育的方式來看,不可謂不豐富。

但家長依然叫苦連天、孩子們依然在苦海里掙扎,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個,是學習的功利性在作怪。

我國自古就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教育哲學,現代有“教育改變命運”的熱血雞湯,而想要改變命運或者守住現有的階層,考取優秀大學是第一步。

可為什麼是“考上”?而不是從名校畢業?

我們國家的高校教育大多都是“嚴進寬出”,金榜題名之後的事,似乎沒有人關心。大學裏修學分的“至理名言”就是60分萬歲。而直到現在,我國大學的學位證書上,也並沒有像國外學校那樣有着等級劃分。

不過,近幾年來,我國高校也都不約而同的收緊畢業關。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就曾表示 “讓學生畢業和課程難起來”,“天天睡大覺、打遊戲、喝大酒的醉生夢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科研門檻水漲船高,人文社科類院系也因近幾年的論文事件在成績評定及畢業審查上越來越嚴格。

再加上,社會上從對學歷的看重逐漸轉向對能力的看重。即使你擁有名校背景,倘若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樣會在日後被淘汰。

第二個,是對孩子成長方向的迷茫。

其實,無論是體制內教育,還是國際化教育,兩者都有各自的優勢、各自的挑戰。選擇任何一條道路,只要認真走下去,都可以發展得很好。

怕就怕吃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兩頭都想佔,結果兩頭都得不到。家長要清楚孩子的定位,到底哪種教育體系適合孩子的性格,孩子的興趣和擅長點究竟是什麼,而不是自己盲目跟風,讓孩子成為無辜犧牲品。

所以,與其想着法子到處鑽空子,不如腳踏實地提高孩子的硬實力,培養讓他們終身受益的品質,譬如樂觀、堅韌、求知慾、對知識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等等。

而擁有了這些品質,還怕我們的孩子沒有未來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9 字。

轉載請註明: 換了國籍後,成績平平的中國孩子輕鬆考上985?教育部終於出手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