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軍全軍覆沒的一場戰爭,整個戰場成了“人頭收割機”,異常慘烈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經典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一個國家自身實力軟弱,就必定會被比自己強大的國家欺凌。擁有着絕對實力的國家永遠不會跟弱小的國家來討論外交,所以,講道理這樣的事情,只會發生在同等實力的國家面前。清朝時期的中國就曾經被外國列強蹂躪,在各種不公平待遇的夾縫中生存。

1856年的10月,金秋時節的廣州本應該是碩果累累。十月對於農業生產上來説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本應充滿着收穫喜悦的廣州卻在一生炮響之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軍先進的大炮在廣州城外點燃,帶着濃濃硝煙氣息的炮彈急速的飛向廣州城外的炮台。擁有着先進熱武器的英軍戰爭中盡顯優勢,廣州的守衞軍隊不久後就潰不成軍。


不久後,廣州在英軍的猛烈進攻下全城淪陷。佔盡了便宜的英軍並沒有因為廣州城的淪陷而停止腳步,在廣州戰場上取得大勝的英軍隨即北上,繼續着對清政府的侵略。之後,北上的英軍在途中與法軍相遇,於是,來自於兩個國家的列強們便組成了更為強大的英法聯盟,繼續着對清朝土地的侵佔。

當時的中國武器裝備十分落後,所以,對於擁有着先進武器的英法聯軍根本不敵。就算是用人海戰術發起自殺式襲擊,也真的如飛蛾撲火一般無異。所以,英法聯軍在中國侵略的腳步十分順利,兩年的時間就從中國南邊的廣州打到了與天津相鄰的大沽口。可以説,這樣的進攻速度讓當時的清朝政府極其恐懼。

其實,並不是當時的清政府沒有反抗,是裝備的差距讓任何反抗都變得沒有了意義,閉關鎖國帶來的弊端在這一刻顯露無疑。恐懼、屈辱、無奈充斥着清朝百官的心,在英法聯軍這樣的進攻下,清朝廷最終選擇了屈服。匆忙之中派人前去談判,不管列強的要求有多麼過分,都欣然接受。


之後,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以求得夾縫中的生存。然而,事與願違,嚐到了甜頭的英法聯軍更不會善罷甘休。

極其豐厚的回報讓英法聯軍對中原大地更加的覬覦,就如同一個賭徒,在收穫了勝利的賭金之後,變本加厲的再次投資下去。可是,英法聯軍和賭徒有着本質的差別,賭徒的貪婪最終會葬送了自己,但是,英法聯軍的貪婪是沒有風險的,當時的清朝政府已經沒有實力威脅到英法聯軍的安全。

在擁有着絕對實力的英法聯軍面前,中原大地就如同一個任意開採的寶藏。不久後,在貪婪驅使下的英法聯軍隨便找了個藉口繼續向中國內地入侵。


戰火很快就瀰漫到進京的要塞之地八里橋。

在這場戰鬥中,英法聯軍是徹徹底底的和清軍進行了正面的交鋒。再往前一步就是京都,清政府怎麼會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大量的清軍參與到戰鬥中來,在這個要塞中,參戰的清軍多達三萬,其中,精鋭的騎兵就有一萬多。

再反觀當時的英法聯軍,僅僅有着八千多人,如此懸殊的人數差距在表面上看來清軍佔盡了優勢。可以説,清朝的三萬軍隊本應該摧枯拉朽的殺盡國外入侵者,畢竟,有着多倍的人數優勢。

而且,當時清軍的統帥還是讓朝廷最為放心的曾格林沁。在戰爭正式打響之後,清軍便仗着人數的優勢開始了正面的衝鋒。然而,這種無謂的衝鋒隊英法聯軍來説就是白送人頭。英法聯軍事先挖好了戰壕,利用戰壕的掩護和猛烈的炮火對着清朝軍隊進行猛烈的轟擊。每一次炮火落地,都會有一大片清軍葬身在炮火之中。


橋上清軍屍橫遍野。蒙託邦回憶:“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蹟。那些衣着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們的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擊... ...”

當時,清朝政府最為強大的蒙古騎兵,也一樣未能倖免。這場原本人數相差巨大的戰爭,竟然,以清軍的失敗落下帷幕。據史記載,這場戰鬥中,英法聯軍僅僅付出了五十餘人的傷亡代價(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而換取了清軍數萬名生命的犧牲。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清朝軍隊如此的不堪一擊呢?

其實,並不是清朝的軍隊不強,只是,因為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清軍當時大都還在沿用冷兵器,這種刀槍劍戟類的冷兵器不論使用者武藝多麼高超也不會是使用火器的英法聯軍對手。最終,冷兵器和熱兵器碰撞的結果必定是顯而易見的。

保爾·瓦蘭在《徵華記》記載説:“中國人和以勇氣鎮定著稱的韃靼人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表現得尤為出色……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這場戰爭失敗之後,清政府的信心也徹底被列強粉碎。可笑的是,當時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在戰爭後的第二天就落荒而逃,自此,整個大清國徹底走向了淪陷之路。

參考資料:

『《蒙古鐵騎前仆後繼“八里橋”血戰英法聯軍》、保爾·瓦蘭《徵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