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大不列顛空戰進入到高潮階段。按照德軍最高統帥部的要求,要在這一階段徹底消滅英國皇家空軍的有生力量,奪取英吉利海峽與英倫三島上空的制空權,從而為大規模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做準備。
從13日的“鷹日行動”開始,在隨後的十幾天裏,德國幾乎每天出動上千架轟炸機,對英國的機場、雷達站等軍事目標進行轟炸,雙方在空中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機消耗都很大。特別是戰鬥機的損失,英國承受不起,他們能堅持到最後嗎?
英國皇家空軍面臨着巨大壓力。
8月份的英國上空,很少有風暴和陰雲,是英國民眾最喜歡的一段日子。但在1940年,卻是他們最不希望的好天氣,因為這一段時間,德軍幾乎每天都組織上千架飛機,對英國進行狂轟濫炸。但讓戈林疑惑的是,英國的防禦力量為何依然強勁?
原來,情報部門和他一個毛病,好大喜功、愛吹牛,誇大了戰果。作為一戰期間的空戰英雄,戈林認為對手的潛在力量依然很大,不僅繼續加大進攻規模,甚至在夜間也要展開轟炸。目的就一個,誘惑更多的英國戰鬥機出戰,並將其殲滅。
儘管英國飛行員表現出無畏的膽量和精湛的格鬥技藝,但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德軍面前,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戰機的問題不大,而越來越少的飛行員卻很難一時補充,常常出現“飛機等人”的現象。皇家空軍的致命弱點暴露無遺。
可怕的是,德軍似乎並沒有收手的跡象,反而加大了轟炸範圍和頻次;雷達也好像沒有多大的作用,因為漫天飛舞的都是德軍轟炸機。短短10天,英國就有446架戰鬥機被擊毀,更有231名飛行員傷亡,這個數字佔到駕駛員總數的1/4。
更糟糕的是,英國南部的5個前進機場遭到嚴重破壞,沿海7個關鍵的雷達站也在轟炸過後瀕臨癱瘓。皇家空軍的防禦力量明顯開始減弱,英國面臨着災難性的危險,丘吉爾焦慮地説:“再這樣下去,國家就有淪陷的危險。”
也就是説,德國空軍的打擊再持續一段時間,哪怕是一週,在英國的上空將不會出現有組織、成規模的戰鬥機編隊,皇家空軍毫無還手之力。説白了,英國的大門徹底地向德軍敞開,“海獅計劃”一定會獲得成功,英國將成為下一個法國。
然而,德國對於英國的轟炸,唯獨不包括倫敦。
自德國實施“海獅計劃”以來,對英國本土所有的軍事設施,和軍工廠都炸了個遍,甚至對有些機場和雷達站進行三番五次地轟炸。為了誘惑更多的英國戰鬥機,德軍更是將倫敦郊區的軍事設施,作為打擊目標,卻唯獨禁止轟炸倫敦,這是為什麼?
禁止轟炸倫敦的命令來自德國元首。首先,在他寫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已經説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堅決的消滅法國,並將蘇聯淪為其殖民地。也就是説,在其戰略規劃中並沒有稱霸全球的想法,只是逼迫英國和談,分享陸地和海洋霸權。
但他一廂情願的想法,卻遭到了英國人的拒絕,或者説他根本不瞭解英國人的野心和戰略觀。惱羞成怒的德國元首,決定實施“海獅計劃”,讓英國人領略一下德軍的強大,並在壓力下與德國和談,不炸倫敦是為了留出和談的餘地。
其次,參加過一戰的德國元首,十分清楚兩線作戰是德軍失敗的原因。爭取與英國和談,是為了避免德軍進攻蘇聯時“重蹈覆轍”;而全面轟炸不包括倫敦,就是做出“引而不發”的姿態,即使不求和,也會讓英國忌憚德軍的實力,避免兩線作戰。
更重要的是,收買人心。禁止襲擊民用目標和倫敦,主要是將民眾與政府隔開,通過強有力的軍事打擊,使生活窘迫的英國民眾遷怒於政府,並向其施壓與德國和談。一旦轟炸倫敦,會增加民眾對德軍的仇恨度,更加堅定與德軍抗戰的決心。
但一些德國空軍將領卻不認同,他們主張對倫敦實施轟炸,認為只有恐怖性轟炸,才能瓦解平民的鬥志,並使英國人走向談判桌。戈林反問這些將領:“柏林人會向恐怖轟炸屈服嗎?”從這點看,戈林與德國元首的看法一致,倫敦不能炸。
經過一個多月的轟炸,雙方都精疲力盡、損失慘重,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能獲得勝利。特別是英國人,儘管依然保持着高昂的鬥志,但飛行員連續作戰,不僅疲憊不堪,而且人數越打越少。空軍司令道丁上將期盼道:“哪怕休整一週也好啊”。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列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