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身穿旗袍的中國女子老照片:都很漂亮,圖三是孟小冬,圖六是婉容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飾,它以其流暢的線條和性感優雅的氣質博得眾多女性的喜愛,是中國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旗袍出現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並於1925年開始流行起來,成為當時女性爭相穿着的服飾。照片中就是身穿旗袍的民國女子。

照片中是身穿旗袍的宋慶齡女士。談到旗袍成為一種時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是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曾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

照片中是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和五姨太孟小冬。關於旗袍樣式的起源,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周錫保先生認為旗袍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有人則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所以否認周錫保先生的説法;袁傑英教授和包銘新教授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係,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等等。

照片中就是與阮玲玉、胡蝶曾被譽為當時的三大“影后”的周旋。關於旗袍樣式的真正起源至今尚無定論,有説是由中國傳統服飾西化而來,也有説是當時女性模仿男裝,追求男女平等的產物.....但是不管怎樣,她的出現極大影響了民國女性的着裝,無論是明星、學生還是家庭婦女都十分喜歡這種新潮的服飾。

照片中是穿旗袍的民國女子。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

照片中是末代皇后婉容。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當時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袍服則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

照片中是穿旗袍拍照的民國女子。實際上民國時期的旗袍首倡羣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稱其為:“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的《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將其改稱為“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褀袍的,於是關於旗袍的叫法在兜兜轉轉之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

照片中是兩個穿旗袍的民國女學生正在打乒乓球。旗袍與以往服飾不同,它的出現使得中國女性能夠展現她們玲瓏有致的曲線。到上世紀40年代,旗袍迎來了他的黃金時期,享譽海外,更是被外國人成為“Chinese dress”。在當時明星和政要夫人都非常喜歡穿着旗袍,像宋氏三姐妹,阮玲玉她們身着旗袍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照片中就是身穿旗袍的阮玲玉。到了60年代到70年代這二十多年間,旗袍被視為封建糟粕,“旗袍”被當成“四舊”“封、資、修”的象徵進行批鬥備受冷落,對於旗袍的研究在學術界成了禁區,一直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後對旗袍的研究才在大陸學術界才逐漸多了起來。

照片中是八大胡同裏的兩位青樓女子。在當時,這些風塵女子是最會趕時髦的,什麼衣服流行她們總會在第一時間直到,甚至她們的穿着還會引領時尚。照片中她們倆都穿着精緻的旗袍,可見旗袍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