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自殺的真相,竟是他和秦王演的一出雄渾、悲涼、感人的男人戲

白起,何許人也?戰神?人屠?罪臣?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指揮了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可以説沒有白起,秦國是不可能完成統一的千秋大業,特別是長平之戰,秦國的勁敵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為秦國的統一掃清了障礙。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他保持了不敗戰績,立下赫赫戰功,為秦帝國的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白起的功勞,在戰國時代無人能出其右,.然而戰功卓著的他,為什麼最後會被賜劍自刎呢?

他的死因自古以來便撲朔迷離,有人説他是因為功高震主而死,有人説他是因為秦王聽信讒言而死,其實都不是,白起的死是心甘情願的,是他和秦王上演的一場好戲,一出雄渾、凝重、悲涼、感人的男人戲。

白起自殺的真相,竟是他和秦王演的一出雄渾、悲涼、感人的男人戲

秦昭襄王五十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説:“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説:“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啓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説:“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説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自殺的真相,竟是他和秦王演的一出雄渾、悲涼、感人的男人戲

白起為什麼抗命不尊呢,其實是他和秦王演的一場悲壯的戲。

其一,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自己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

其二,是從秦國自身的需要出發,秦王為保全秦軍的士氣,恢復國人自信,轉嫁戰局失利的責任,使白起承擔戰敗罪責。長平之戰後,秦軍如果一鼓作氣攻下邯鄲,可能性極大,但是秦王卻聽信大臣所言,鳴金收兵,而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豈不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到秦國再次攻打趙國,已經錯失了良機,秦王派王陵、王齕帶領大軍先後攻打趙國,均不斷慘敗。白起此時已白髮蒼蒼,重病在身,知道自己沒有幾年好活了,而王陵和王齕是秦國的後起之秀,秦國未來的統一大業都要靠他們,不能讓他們因為攻趙失利而死,自己才是最好的替罪羊。

其三,基於統一大業的需要,秦王為挽救離散的民心,減少統一大業的阻力,使白起承擔\'\'\'\'虎狼之秦\'\'\'\'的罪名,以安天下民心。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各個國家的人都恨透了白起,恨不能啖其肉,寢其皮,飲其血,抽其筋,挫骨揚灰。此時賜死一個白髮蒼蒼,身患重病的白起,就能夠大大減輕很多國家對秦國防範和仇視,起到麻痹他們的作用,令他們疏於防範,重新醉生夢死,為秦國將來的統一大大減輕了阻力。

於是,在一個銀輝漫地的夜晚,這個男人不斷擦拭着陪伴自己一生的寶劍,它是那麼亮眼,那麼璀璨。。。大王,我先走一步,秦國必統一天下。

白起自殺的真相,竟是他和秦王演的一出雄渾、悲涼、感人的男人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2 字。

轉載請註明: 白起自殺的真相,竟是他和秦王演的一出雄渾、悲涼、感人的男人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