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對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而言,民間的兵器管制一向不容鬆懈。
然而在電視劇中,有許多鏡頭是包括主角在內的唐人拿着兵器在大街上招搖過市,可是從來沒有不良人和武侯來管,由此可見唐朝是一個可以佩帶武器的朝代。
而從突厥狼衞能夠帶進來刀劍弓等武器也可以看出,唐朝對於這部分兵器的管制是比較松的。
歷史上的唐朝也確實如此。玄宗時期,正好處於唐朝府兵制向募兵制轉變的年代,所以很多制度執行的還是府兵制時代的規矩。
在府兵制時代,兵是有兩面性的,打仗的時候是兵,不打仗了就是民。為了保證兵民之間的有效轉變,唐朝是允許民間持有兵器的,但是對於大威力的制式兵器卻是不允許擁有的。
《唐律疏議》卷16《擅興》載:“私有禁兵器,胃甲、弩、矛、槊、具裝等,依令私家不合有……謂非弓、箭、刀、楯、短矛者,此上五家,私家聽有。”
所以,我們看到狼衞用得最多的就是刀弓箭,而且身上無甲。
而一直與狼衞作戰的旅賁軍由於是正規部隊,就可以使用弩、矛、槊、盾以及全套的甲冑。
這也是旅賁軍屢屢戰敗狼衞的原因之一。
唐朝軍制
唐軍分為騎兵、步兵和水師三個主要軍種,主力自然是踏足塞外的騎兵部隊。
《新唐書·兵志》載:“……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岐、豳、涇、寧間,地廣千里……”
至於唐朝軍隊的編制則是以3人為一個小隊,三個小隊為一箇中隊,5箇中隊45人 連隊長 隊副 2名旗手 軍官官兼書記員共50人為一個連隊。
這裏的連隊為唐軍一個最基本的作戰單位。
唐代每40-50連隊為1個團,每個團都有自己獨有的軍服,標誌,旗幟,為一個基本戰術單位。
在隋唐你只要看士兵的軍服就知道他的部隊番號,格名,兵種。
而唐軍在隋軍隊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革,每9個團為一軍,每軍轄2個輕騎兵團,1個陌刀兵團,1個刀盾手團,1個弩手團,1個輜重團,全軍約20500人,是最大的一個作戰單位。
近戰步兵武器:唐刀
説起唐朝兵器,唐刀必須要有姓名,作為現在東洋刀的鼻祖,唐刀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可怕的近戰兵器,也是中國冷兵器的巔峯之作!
唐刀主要分為四種,即:儀刀、障刀、橫刀、陌刀。
精美的“儀刀”多為儀仗隊用;輕便的“障刀”多為護身用。
士兵最常用的是“橫刀”,比如劇中張小敬所用的便是橫刀。橫刀又叫佩刀,大概一米左右,能夠掛在腰上,和劍的形制有些像,都是直挺挺的,沒有什麼彎度。
而“陌刀”則兇名最盛。這是一種雙刃長刀,通長一丈,重量可達五十多斤,由一流工匠精心鍛造,主要是步兵配給。
《唐六典》曰:“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劍。”
陌刀揮舞起來虎虎生風,一刀下去人就是兩半,再加上長杆型的設計使得陌刀可劈砍可穿刺,是剋制騎兵的一大利器,被譽為“冷兵器時代的反坦克”。
但因為本身重量的限制,對陌刀使用者的武藝、體質要求也高,只有少數步兵符合條件。
加上陌刀製造複雜,工藝繁瑣,成本太大,所以唐朝政府對陌刀管理極為嚴格。即便是帝王將相,死後也不能帶入墓內,故而在今天發掘的唐代墓中,始終找不到陌刀。
自此,一代冷兵器之王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遠程武器:弓箭
唐軍裝備的主要遠射武器是弓箭和弩箭,裝備率達到100%,與佩刀和槍一樣,人手一具。當時中國軍用弓的樣式早已經固定下來了,基本分為四種, 它們的名稱是:長弓、角弓、稍弓、格弓。
長弓屬騎兵,角弓屬步兵,稍弓和格弓屬皇家禁衞軍。
而弩相當於冷兵器時代的步槍,比弓更猛。 唐弩有七種,即:擘張弩、角弓弩、木單弩、大木單弩、竹竿弩、大竹竿弩、扶遠弩。
最牛的是撫遠弩,射程三百步,大約相當於今天的460多米。不少唐軍精英部隊如“羽林軍飛騎”等都要掌握精湛的弩技,有時就連水師戰艦上也安置強弩。
杜甫曾詩云:“貞觀銅牙弩,開元錦獸張。”
由此可見弩在唐軍中的重要地位。
有了高品質的弓弩,還要有高品質的箭,唐軍的箭分為四種,即: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前兩種打獵用,後兩種打仗用,皆由工匠精心製造。
在射箭技巧上,唐軍也和前代一樣,強調強弓勁弩,開滿就射。
唐代王踞所著《射經?馬射總法》曰:“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滿開弓,緊放箭。”
可見唐時對弓箭手要求的是射程和火力密度,而對精確度要求並不高。
防護裝備:鎧甲 彭排
唐軍的防護裝備主要有鎧甲和彭排。
鎧甲方面,前代流行的兩當鎧已經被淘汰,在漢末晉初出現的明光鎧成為唐軍裝備的最主要的鎧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
明光鎧除了繼承了兩當鎧的優點以外又對鎧甲進行了改進,比如:加了批膊,膝裙和對頭盔也進行了改進,使得鎧甲更輕,防禦力更強。
其前胸和後背那鏡子一樣的金屬圓護心即“護心鏡”,在太陽照射下閃閃發光,所以得名“明光甲”。
若穿上這種鎧甲,敵軍發箭射你的心臟,甲上的護心鏡就能把射來的箭給擋住。有時鎧甲上的護心鏡還能借助燦爛的陽光把敵軍的眼睛給刺花了。
彭排即盾牌。
唐軍盾牌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盾有手牌、彭牌、燕尾牌、推牌等多種樣式,主要為步兵使用。
圓形盾,又稱團牌。因其小型而靈活,多用於騎兵。方盾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鈎,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鈎鑲,可攻可守。西涼團主要裝備的就是這種鈎鑲,屬於唐軍中的排矛兵。
步兵們手持高質量的盾牌,“退如山、進如堵”,形成了強大的防禦。在劇中對突厥狼衞的兩場大剿滅中,進屋的旅賁軍往往是先來一波弩箭,而後2~3人一組,有人持盾防禦,有人持矛、槊等長兵器殺敵,相互協作之下就能克敵制勝。
/騎兵組成:唐馬 甲冑 長槍/馬槊
秦漢以來,唐馬最盛。作為唐軍的王牌軍種,對騎兵來説,優良戰馬很重要。
唐軍的軍馬主要有四種:產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蒙古馬、西域的哈薩克馬、焉耆馬、和威爾勒馬。尤其是後兩種,因其高大健壯、長頸高揚、步輻伸展流暢,對繮繩反映靈敏,是唐軍正規騎兵使用最多的馬種。
而騎兵又有輕重之分。
玄甲兵據説是唐太宗所創,身披鐵甲,馬匹也有具裝,馬匹的具裝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
重騎兵雖然不多,但是由於防護好,衝擊力大,歷來是野戰衝鋒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開闊的西域,有很大作戰空間。
唐軍騎兵配備的主要近戰武器是槊或槍。
槊這種武器也就是“丈八長矛”,有的矛頭附近還佈滿了許多令人不寒不慄的小鐵刺。槊的金屬矛頭下面,還耷拉着一個裝飾物,即“纓”,有的紅似血,也有黑如墨,有絲線做的,也有獸毛做的。
纓的作用是矛頭刺中敵人身體時,可以擋住甚至吸收敵人傷口流出的鮮血,以免將士雙手因為鮮血手滑。
而槍和槊差不多,只不過槍比槊輕便些,而且不僅限於騎兵使用,大量步兵也配備,僅唐代步兵裝備的長槍就有一萬兩千五百條。
據正史記載,唐軍的槍分為四種,即:漆槍、木槍、白乾槍和撲槍,漆槍是騎兵用的,木槍是步兵用的,白乾槍和撲槍是皇家禁衞軍用的。
水師:海上戰艦
唐軍戰艦基本有六種,即:樓船、艨艟、鬥艦、走舸、海鶻。
其中最龐大的就是“樓船”,顧名思義,船上有大樓。這種戰艦每艘可載數百甚至上千士卒。而唐軍中型戰艦以“艨艟”為代表,突擊力極強,類似於戰場上衝鋒陷陣的猛將。
“鬥艦”和“艨艟”差不多,也是水上衝陣的高手,只不過“艨艟”的船身上蒙有生牛皮等防護物,“鬥艦”則沒有。
唐軍小型戰艦的代表就是“走舸”,據説它體積小巧,靈活輕便,能在水上“往返如飛”。
至於“海鶻”,則是一種能適應狂風惡浪的戰艦。
唐朝艦隊科技發達、訓練有素、戰力超強,不但能在長江上輕鬆搞定蕭銑、輔公祏這些國內的“反王”,還能打贏大規模的國際戰爭。
如公元663年,唐水師就在劉仁軌的指揮下,於白江口之戰重創了支援百濟王國的日本海軍。
只不過唐朝時期並不覺得打贏日本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所以也就不曾和和“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勣平遼東”這四大戰績那樣被大書特書。
泱泱大唐,盛世繁華,雖然歷史千年,仍在影像中令人神往,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中華民族終將迎來偉大復興,再現當年的漢唐盛世。
圖文分享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