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與日本伊藤博文之間的一次精彩辯論 辜鴻銘有哪些作品

辜鴻銘與日本伊藤博文之間的一次精彩辯論,辜鴻銘有哪些作品?辜鴻銘是中國晚清時期的官場學究,最早是張之洞的幕僚。後來辜鴻銘進入了朝廷,入職軍機處,成為朝廷高官。伊藤博文是日本的首相,在其任內,發動了對清朝的甲午戰爭,使得日本成為亞洲的強國。

伊藤博文圖片

辜鴻銘伊藤博文之間有過一次辯論。當時,甲午戰爭已經結束了,伊藤博文從首相的位子上卸任了。伊藤博文從首相位子上退下來後,來中國遊歷。他很欣賞張之洞,就去湖北拜訪張之洞。張之洞接待了伊藤博文,辜鴻銘作為張之洞的幕僚,也與伊藤博文見了面。

當時辜鴻銘剛剛出版了《論語》,就將一本英文版的《論語》贈送給了伊藤博文,然而伊藤博文並不買賬,他諷刺辜鴻銘,説孔孟之學在兩千年前是可以的,但是到了現在已經過時了。

辜鴻銘對於伊藤博文的諷刺,巧妙地作出了反擊,他説孔孟之學類似於算術中的“三三得九”之術,在以前是“三三得九”,到了現在還是“三三得九”。因此,孔孟之術到現在還是合適的。伊藤博文被反駁得啞口無言,無話可説。

辜鴻銘伊藤博文之間的辯論是中日兩國不同治國方略的辯論,當時的中國依然奉行儒學治國,而日本已經是按照西方的現代理念來治理國家。辜鴻銘雖然在辯論中贏了對方,但是國家在治理方面並未能贏得了對方。因此,辜鴻銘還是輸了。在那個時代下,儒學已經過時了,無法挽救封建國家。

辜鴻銘對中國舊文化的態度

辜鴻銘對中國舊文化的態度是持讚賞態度的。辜鴻銘生在南洋,後來又在西洋學習,並沒有接觸到很深的中國文化。但是他回到了祖國以後,開始喜歡上中國文化。辜鴻銘認為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需要後來人挖掘先人的知識。

辜鴻銘雕像

辜鴻銘在談論中國舊文化時,認為中國的舊文化裏包含着豐富的知識,並不比西方的思想差。西方的思想雖然很華麗,但是並不實在。而西方思想中的一些東西,在中國的舊文化裏也是存在的。

辜鴻銘指出,像西方的一些新思想,例如“民主”、“自由”在中國的舊文化裏是存在的。只不過這些東西需要到一些典籍中翻閲,需要年輕人來接班,學習中國古代的典籍。辜鴻銘認為,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從他們自己的古老典籍中找到的,我們中國的古老典籍並不比西方的古老典籍差。

辜鴻銘認為,對於龐大的中國來説,舊文化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他有一次參加華府聚會的時候,當時有一些外國人問他,怎麼看待中國的舊文化。他説,拿聚餐來説,中國舊文化裏有禮數,那麼眾人吃飯的時候就可以謙讓的坐下,而按照西方的競爭理論,大家都爭搶好的位子,那麼飯也吃不成了。

辜鴻銘對中國舊文化的態度,也有維護的一面。在胡適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中,辜鴻銘堅決維護舊文化,批判新文化,並且同胡適針鋒相對。

辜鴻銘的作品

辜鴻銘先生的作品主要是寫作方面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原創作品,也包括他的翻譯作品。

辜鴻銘劇照

首先是他自己的原創作品。由於辜鴻銘先生知曉多國語言,而且他在外國人中的口碑也很好,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會以英文版發表在其他國家的一些報紙上,將這些報紙上的文章進行整合便成為了書籍。如,《尊王篇》這本書籍,便是他自義和團運動之後發表在日本刊物上的文章的集合,它出版之後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還有他為了紀念某些人物而寫的,例如,《中國牛津運動故事》是他紀念張之洞而寫的。另外,還有他用於向西方宣傳自己國家文化的作品。例如,《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便是代表作,它是1915年在北京出版的。他的作品在國際上被認可的程度很高,甚至被其翻譯成其他語言,用於學習。

然後就是他的一些翻譯作品,包括將中國經典的古書翻譯成為其他語言,還有將其他語言優秀的作品翻譯為中文。將中國四書中的三本以及其它一些經典翻譯成為英文、法文等多種版本,例如,《中庸》、《詩經》等,並將它們推向世界,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文化,而且他會將中國這些經典與外國的經典相結合,這也提高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度。將外文翻譯為中文的,主要就是外國的一些詩歌。以上就是辜鴻銘先生作品的大致概況。


辜鴻銘 辮子

辜鴻銘先生被稱為“怪傑”,其“怪”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表現就是他的辮子。作為一個生活在晚清時代的人,大多數人經歷的是一個留辮子,剪辮子的過程。但是作為一個在馬來半島的英國人家出生,又飽受西方教育的辜鴻銘先生卻是經歷了沒辮子、留辮子、不剪辮子這樣一個過程。下面就説説辜鴻銘辮子的事兒。

辜鴻銘雕像

辜鴻銘先生出生在英國人的家中,早年一直在西方國家求學,所以他一開始並沒有辮子。但是他回到中國之後就開始留有辮子,這其中有幾點原因。第一,當時留辮子是統治者的要求,你要是沒有辮子,清政府會常常找你麻煩,甚至會要你性命。第二,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研讀甚多,對於辮子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第三,他認為辮子是國人與老外的區別,可以讓老外害怕。

在辛亥革命之後,由於辮子是恥辱、腐朽的象徵,所以要求男子都要剪辮子。但是,辜鴻銘先生固執地一直沒有剪。當時辜鴻銘先生去北京大學任教時,他是穿着青衣,拖着辮子便去了,這與當時穿西服,剪短髮的景象是完全相反的。當時還引來了各種嘲笑,但是他卻對那些人説,我的辮子是看得見的,在頭上可以剪去,但是你們的辮子是看不見的,在你們心裏面。這一句話就説出了當時的現狀,也表達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辜鴻銘辮子甚至被稱為“晚清最後一根辮子”,他卻以一根辮子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很多想法。

辜鴻銘故居

辜鴻銘故居在柏樹衚衕,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築。辜鴻銘故居在一條長長的衚衕裏面,這個衚衕大約有500多米長。當時這個衚衕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椿樹衚衕,因為該地原種有一棵椿樹,所以便得了這樣一個名字。

辜鴻銘故居拆遷前照片

在衚衕的入口處可以看見一塊牌子,標誌着這裏是辜鴻銘的故居。但是到現如今,已經找不到辜鴻銘的故居了,因為在現代化的建設下,很多的故居都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樓。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以前的資料中瞭解到辜鴻銘故居,只是其中對於其內部構造並無詳細的介紹。另外從毛姆對辜鴻銘故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辜鴻銘居住的地方較為普通,其院落也較為簡陋,屋裏的傢俱也較為簡單。但是辜鴻銘屋裏的佈置還是挺精緻的,不僅有書法作品,還有許多用於裝飾的東西。從辜鴻銘屋內的佈置來看,他本人是很有品味的,不因是陋室就忽視屋內的裝飾。

另外從一些檔案來看,辜鴻銘故居在柏樹衚衕的南段,佔地面積約有130平方米,其整體建築較為簡陋,一眼看過去就是幾間連在一起的簡單的瓦房。只是到了後期,由於建設的需要,辜鴻銘故居被列入了整頓的名單,所以辜鴻銘故居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只存在於歷史中了。

辜鴻銘作為一個出名的能人,他的故事一直被人們流傳,但是其故居已蕩然無存了,留給人們的只有他的有名事蹟。

對辜鴻銘的評價

對辜鴻銘的評價一直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一些人對他十分崇拜,對他的評價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人覺得他有諸多不足,對他有一些批判。

辜鴻銘劇照

所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辜鴻銘先生也是如此。首先是他過人之處,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第一,他懂得九種語言之多,具有很強的語言能力,而且口才了得。這是他不可忽視的過人之處;第二,他具有很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民族主義、維護東方文化的意識。他去外國學習多種語言,為的是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傳出世界,所以他對中國古代的四書進行了翻譯,並將其推向其他國家。當時人們都忙着學習外國文化,但是他卻對中國的古文化也進行了深刻研究,當別人都覺得要摒棄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學習外來文化時,他仍覺得不能忘本;第三,他不跟風,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能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對中國當時的時局有很清醒的認識。

然後就是他的不足之處。第一,他是一個保皇派,沒有激進的變革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他的思想不夠開闊,有一定的侷限性和保守性。例如,他對女人的小腳十分喜愛,説明他不認同女權主義,第二,他性格比較固執,自己認定的事情,無論好壞他都會堅持到底。例如,他堅決不剪辮子。總之,無論如何對辜鴻銘的評價如何,我們都應該明白一點,就是他始終是過人之處多於他的不足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97 字。

轉載請註明: 辜鴻銘與日本伊藤博文之間的一次精彩辯論 辜鴻銘有哪些作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