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1911年4月,清政府設立留美預備學校,因校址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遺址上的“清華園”,而得名清華學堂,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

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15年冬,梁啓超先生來到清華發表演講,即以《君子》為題,提倡“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他認為清華應該是培養君子的地方,勉勵大家“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上圖:陳丹青繪《清華國學院》,左起: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此後,清華即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並製作校徽。這兩句話具大氣魄,智慧深遠,是中華民族魂的體現,與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時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理念,異曲同工、相映成輝,成為當時引領中國大學精神的旗幟。

但是,清華建校之後,屢被社會指責為“洋奴學校” ,認為其忽視中國文化和國情知識的研究。

因此,1925年,清華學校在成立大學部的同時,又增設了一個國學研究院,成為校內與大學部、舊制留美預備部並列的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之一。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任為吳宓,並聘請當時學術界最負盛名的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位學者為研究院導師,這就是後來名動天下、流傳久遠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王國維(1877年—1927年),是我國近代最富創見性的學術奇才,享有國際盛譽的大學者。他學貫中西,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文、漢晉木簡、敦煌文獻、西北地理、蒙元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並在諸多學術領域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梁啓超因此稱他是“學界重鎮”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人物,並譽之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金字塔” ,就連一向極少讚譽別人的魯迅也不得不承認: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在清華大學期間,王國維以其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了清華學子,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專家學者,被時人稱為“教授的教授”。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梁啓超(1873年—1929年),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更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維新派”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巨人。

梁啓超先生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許多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學術界公認“章太炎為南方學術界的泰山,梁啓超為北方學術界的北斗。”

陳寅恪(1890年—1969年),留洋十六載,於哈佛、柏林等歐美名校轉學過很多次,沒有拿回來一張博士文憑,卻在年僅35歲成為世人公認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趙元任(1892年—1982年),原籍江蘇武進(今常州)。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5年,趙元任回國後即在清華大學教授數學、物理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方言、中國樂譜樂調和西洋音樂欣賞等課程。

在“四大導師”之中,只有趙元任一人獲得美國博士學位,還是畢業於哈佛大學。而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格三人,都不是高學歷,有的甚至連學士學位也沒有。

這種現象,使清華大學多了一條被後世廣為稱道的鮮明特點:即重視真才實學,不慕虛名,不輕信文憑。

這四大導師學貫中西文化,倡導教育和學術獨立。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在這幾位國學大師的影響下,很快成為了民國年間“大師時代”的開端,開創出一股研究國學的新風氣,成為清華大學學術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

本文參考自:《北洋大時代:大師們的理想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5 字。

轉載請註明: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