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事,而舊王朝的覆滅和新王朝的興起實際上就是軍事實力差距過大的兩個權力集團交接對於國家的治理權。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説,軍事實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外交中,軍事實力強大與否就意味着你的國家是否擁有話語權,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在面對其他實力不如自己的國家時,擁有絕對的主動權,能決定兩國關係走向。而軍事實力弱的國家,如果沒能找到強大的靠山或是儘快發展軍事實力,那麼等待它的只有被大國吞併或是被內部更強大的勢力推翻。
因此我們看到,一個朝代興起的時候一般是它軍事實力最強大的時候,而到了末期快被推翻時,其軍事實力就完全是另一番境況,在中國過去幾千年裏多次的朝代更替就為我們印證了這個規律。比如我國古代漢朝,剛建立時漢朝的軍隊甚至能痛擊北部民風彪悍的匈奴,而到了漢朝末期,同樣的軍隊卻連一支臨時拼湊完全沒有經過訓練的起義軍也打不過。
這樣看來每個朝代末期軍事實力低下是普遍規律,但凡事總有例外,明朝就是一個例外。雖然明朝後期也存在軍隊管理混亂、缺乏資金支持導致軍中有時候連糧餉都發不出來的問題,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還是保留了幾支實力強悍的軍隊,這些軍隊的性質是護國軍團,像是守衞遼東的關寧鐵騎,還有孫傳庭的秦兵,盧象升的天雄軍,秦良玉的白桿兵等等。
這幾支軍隊的存在,讓明朝在後期面對實力強大的後金以及人數眾多的起義軍時尚且有一戰之力,並且還堅持了數十年,雖然最終還是沒能逃脱覆滅的命運。而最讓人感慨的事情莫過於,為清朝征戰的將領,很多都是之前明朝的人。
不過也有對於明朝十分忠心的一批人,他們組成了一支特別的軍隊,成為了清兵入關的極大障礙。這隻軍隊的首領是個太監,是皇宮裏十分不受待見的閹人,但就是這樣一個閹人訓練出來的軍隊,卻誓死保衞着明朝的榮耀。並且這支軍隊是受皇帝直接管轄,只聽皇帝的命令,作為皇宮的最後一道保障,他們面對起義軍時戰鬥到了最後一刻,軍隊中的人全部被殺,沒有一個人接受招降。
這支敢死隊的名字叫做勇衞營,一開始它是由前勇士營和四衞營組成,屬於保衞京城的軍隊,但實際上更像是皇家儀仗隊,平時穿戴整齊走出去裝點門面的,戰鬥力比不上正規軍隊。
崇禎皇帝繼位後,苦於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於是他便着手整改這支勇衞營,派自己的心腹作為統帥。很多人認為崇禎皇帝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過於信任和倚重太監,導致宦官橫行,攪得朝野上下不得安寧,還有野史説皇帝派去統領勇衞營的太監在最後倒戈,大開城門迎接清軍。
但野史記載確實有誤,這個太監別的不説,對崇禎皇帝是絕對忠誠的。同時他還具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勇衞營在他的手上變成了一支戰鬥力甚至強過正規軍的軍隊。至於開城門放敵軍進城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當時他根本就不在,六年前他就已經回鄉養老了。
北京受到10萬清軍攻擊時,勇衞營第一次出戰,大勝。逼退清軍後,勇衞營又分出一直軍隊前去河南鎮壓叛亂。當時京都也需要守衞,所以情急之下只能派出大概一萬人,然而就是這一萬人以寡敵眾,斬殺數萬起義軍,再次大勝。
只可惜,明朝那個時候面對着內憂外患,勇衞營本來就屬於人少的精英部隊,還要分成兩個軍營作戰,導致實力被大大削減。儘管勇衞營的將領和士兵們都能以一當十,並且誓死保衞明朝,給當時北上的李自成造成了極大的麻煩,但是明朝終究大勢已去,光靠勇衞營根本就無力迴天。最終勇衞營分往各地守衞的軍隊相繼被殲滅,最後一支由黃得功統領的部隊在南京與清軍血戰後,也全都選擇自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