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之鄱陽湖何以失去調蓄洪水的作用?
我們對於鄱陽湖最早的記憶大概是來自於兩千多年之前的范蠡和西施了。説到底一個地理上的名稱能夠讓人記住它兩千年,必定有它的過人之處。除去所謂的愛情故事之外,我們更多的是對於鄱陽湖的實際用途。在春秋時代,它不叫鄱陽湖,而是叫做“彭蠡”。那個時代的我們對於人文的重視早已經超過了地理。可到
上古時代的“鄱陽湖”被古人稱呼為彭蠡,當年的大禹疏通九州山河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這座大湖橫貫長江南北,
春秋時代的“鄱陽湖”位於吳越之地,在楚國和吳越兩國手中反覆交替,吳強則屬吳,越興則歸越,楚盛則為楚。這裏數千裏水地使得周圍百姓生活過得十分滋潤,早在司馬遷等諸多先賢的記載之中就有江南地區的人,不會努力的耕種,因為山中野物和江河湖海之中盛產的魚蝦就已經能夠讓他們吃飽飯了。
所以那個時候生活在江南地區的人,雖然沒有千金之家,但至少沒有中原的飢餓之人,這些都是源自於像鄱陽湖這種完整的生態大湖
鄱陽湖在春秋時代還是橫貫長江兩岸的大湖,曾經也是古代江西先人的驕傲,但到東漢末年,劉備曹操的那個三國時代之後,鄱陽湖就已經分為南北兩個湖區了。因為古中國的人口在不斷的增加,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天下不過兩千萬人,到漢朝昭宣盛世的時候,整個天下已經接近五千萬人了。
巨大的人口壓力讓中原地區的人喘不過氣來,一方面
諸侯封地需要修建宮殿,雖然他是被天下拋棄掉的皇帝,但這一點還是不能少的,另外就是諸侯打獵生活娛樂的場所都是一個大問題,而江西地區又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帶,劉賀的眼光很獨到,他看中了鄱陽湖,成千上萬的民夫為他填鄱陽湖而化作他的宮室土地。
所謂的“沉海昏,”指的是海昏侯劉賀的宮殿在鄱陽湖的歷史變遷之中沉入了湖水之中,“起吳城”指的是鄱陽湖水位枯竭能夠使西漢名城重現天日。原本的歷史之中,鄱陽湖數千裏湖水是起着調節洪水的作用,舉例來説,如果很多天下雨不斷,那中國的諸多水系例如長江,珠江等大水,他們的江道不能承載這麼多洪水,而
鄱陽湖到如今失去調水功能的原因是多種的。主要分為三種
鄱陽湖面積的變化是巨大的,這是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不説大禹治理水患的時代,就説中國秦漢時期,那個時候的鄱陽湖也真是浩浩湯湯,面積有上萬平方公里,而那個時候的鄱陽湖也能夠完全發揮其調節水道的作用,使得整個江東地區不受洪災威脅。而秦漢三國以後,鄱陽湖面積日益減少。
到了20世紀中期,鄱陽湖的面積尚且有3000多平方公里,此時的鄱陽湖也能夠發揮大部分的調水功能。只要不是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就行。但到了21世紀以後,鄱陽湖因為圍湖造田等諸多人為因素使得面積只有過去的九分之一了。現如今洪水突破98年洪水警戒線,鄱陽湖之水全溢出,也不過是
上游水量的減少則是因為三峽大壩的修建,往昔的中國在沒有修建三峽大壩的時候能夠做到從東海之魚到金沙江上游,到三峽大壩修建後,水量大部分減少,使得鄱陽湖蓄水量嚴重不足,這讓大家以為鄱陽湖不行了,可以用來當作是耕地了,一到洪災季節,鄱陽湖則是重新恢復過來,使得大量耕地和人類居住地重新化為水域。但三峽大壩的發電量也的確對中國做出了貢獻,使得湖北地區的荊州和武漢地區不會遭受洪水淹城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