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解放戰爭中,黨中央經過仔細研究,採用“蘑菇戰術”,和敵人20萬大軍進行周旋。

為了達成重要的戰略進攻目的,我軍必須在中原腹地佔據絕對優勢,因此才有了之後的“躍進大別山”行動。

中原野戰軍行進千里挺進大別山,進山之時有12萬之多,但是半年後從大別山出來時人數鋭減,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十二萬大軍的抉擇

在制定了戰略之後,為了達成“出擊中原”的戰略進攻需要,中共中央決定成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安排了作戰經驗豐富的劉鄧兩人主持全局工作。為了順利“躍進大別山“,首先就需要強渡黃河天險,進行突圍。

經過慎重部署,中共中央決定讓主力部隊進行南下,保留部分力量原地待命。當時劉鄧大軍的精鋭核心力量,主要由四個縱隊組成,分別是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和第六縱隊組成,這幾個縱隊也是構成了日後在大別山和敵軍周旋的主力成員。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部隊軍力分佈如下:第一縱隊有33357人,第二縱隊有31000人,第三縱隊有26468人,第六縱隊有26322人,加上野戰軍直屬部隊6370人,一共是124000多人。如此龐大的人數需要一起度過黃河,這無異於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整個黃泛區淤泥遍佈,污水橫流,積水淺的時候可以淹沒膝蓋,深得話直逼腰部,四下無人,荒無人煙,行軍食宿都是一大挑戰。

但是劉鄧大軍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度過了黃河,這也為他們下一步的重要軍事部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於中國工農紅軍來説,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沒有什麼溝壑是跨越不過去的。他們是戰無不勝的一羣人,是有着鋼鐵意志的一羣人,是真正的人民的戰士。

無論任何的艱難困苦,都不會壓垮他們的意志,反而讓他們能越挫越勇,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遭遇不測,人員鋭減

但是12萬大軍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中原地區作為國民黨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敵我力量十分懸殊,因此我方部隊在挺進大別山的半年十年裏,遭遇了非常嚴重的戰鬥人員鋭減。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就是經常發生的戰鬥減員。國民黨為了阻止我方的強勢挺進,一路上窮追猛打,且場場都是硬仗。 比如説定陶戰役,在那場戰役中劉鄧大軍配合默契,全殲了國民黨王牌部隊之一——國民黨整編第三師,殲滅敵人超過五千人,為後續的勝利打開了關鍵局面。

但與此同時,我軍也傷亡慘重,共有約3500人在此次戰鬥中減員,尤其是擔任主攻的第六縱隊,傷亡最為慘重。

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説,每一個老兵都是寶貴的財富,都是戰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個士兵都是身經百戰,經過無數次的歷練才長成了現在頂天立地的模樣。

但是由於國民黨不甘心失敗,每天的瘋狂圍追堵截,導致了戰鬥人員每天都在不斷減少,這是個擺在他們面前的非常嚴峻的問題。 雖然我軍將領也非常惋惜軍隊人員的不斷減少,但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去改變這一現狀。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除了這點之外,缺乏有效的後備補給也是他們遇到的另一個重大難題。 當時劉鄧大軍在出發之時,就沒有考慮過任何的後方支援。

他們的打算是依靠大別山中深厚的羣眾基礎作為部隊駐紮時的後勤保障,但事實再一次讓他們失望了。

雖然大別山是紅四軍的發源地,但是已經和當時的情況今非昔比。 國民黨在紅軍離開之後對那裏進行了瘋狂的掃蕩,各種青壯年都被抓了壯丁,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殘留守家中。

村民們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殘殺,只能躲進更遠的山中,大家都過着缺衣少食的生活。 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更不可能得到任何補給支援,他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殘酷的生活。 在缺乏後方的支援和補給,他們的生活越發艱難,人員也在不斷減少。 這可以説是他們建隊以來遭遇的最大危機。

挺進大別山 是我黨了取得最後戰爭勝利所實施的戰略性軍事行動,是一盤棋中重要的一步。 為了完成這個壯舉,12萬的士兵冒着付出生命的代價,面對敵人的瘋狂反撲,沒有任何的退縮。 他們挺身而出,為了全國人民的幸福戰鬥着!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走出大山,損失半數

從1947年6月開始躍進大別山,到之後因為新的戰略部署他們離開大別山,四大縱隊在逾半年的時間裏損失慘重,第一縱隊還剩下17042人,第二縱隊12418人,第三縱隊13208人,第六縱隊14016人,野戰直屬部隊1938人,共計58600人,這個數字還不到當時進入大別山的一半人。

但是躍進大別山為後來的戰役奠定了基礎,在淮海戰役的時候,由於有了劉鄧大軍在西線的積極應戰,華東野戰軍才能完成對國民黨在徐州集結的重兵的包抄任務,這也是淮海戰役能夠發展成為巨大的戰略決戰規模的關鍵。

也是因為躍進大別山,劉鄧大軍才能佔據更加有利的位置,從而與華東野戰軍實現東西夾擊的戰略包圍。

所以劉鄧大軍的躍進大別山,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壯舉,是具有決定性歷史意義的重要轉折點。 他們成功的吸引了一大批敵人的注意力,從而能夠牽制住全局的戰場,從而打響了全國戰略性反攻的號角。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小結:

也許有人會覺得,付出了逾6萬人的代價非常不值當,但在當時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能夠想到如此“神來之筆“,能夠成功扭轉戰局,這就是了不起的壯舉。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一出險棋,更是一出妙棋,他們在大別山徹底站穩了腳跟,也完全打亂了蔣介石的原定戰略部署。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他們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全盤的扭轉,換來了新的轉機,我們需要永遠記得他們的付出和奉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29 字。

轉載請註明: 挺進大別山之前,劉鄧大軍有12萬人,出大別山時,還剩多少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