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邦德侃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 | 簡姝
編輯 | 謙鍾素
《清平樂》劇終,宋仁宗這一角色給觀眾留下的種種話題依然在繼續。
劇中的仁宗,不僅沒有傳統帝王形象那種威風霸氣,反而是無論在朝堂還是後宮,處處有人給他臉色看,自己常常鬱悶憋屈,許多時候像個“受氣包”,讓人心疼。
不過他的時代卻被稱為“仁宗盛治”,正如劇中呈現的街市一樣,酒肆林立、車水馬龍,到了晚上更是懸燈結彩、歌舞昇平。
乃至許多人紛紛表示想穿越去宋朝逛夜市、吃小吃,只是覺得魔幻,那個時代真的有如此繁華嗎?
了不起的“仁宗盛治”
答案是肯定的,發達的夜市只是“仁宗盛治”的一個側影。歷史上的仁宗時期確實是一個繁榮、富強鼎盛時期。
記得在《清平樂》開播後,許多人驚呼半部語文課本來了。
“唐宋八大家”中除去唐朝的兩位,其他六個都活躍在宋仁宗時期。
仁宗時代的大臣們好像是從文曲星市場批發來的,晏殊、范仲淹、韓琦、歐陽修、蘇子美、司馬光、張載等名滿天下的才子,都曾身居要職。
科技創新方面更是碩果累累。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是在仁宗時期轉化為生產力的(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
這一切的基礎是發達的經濟。
據史料記載,宋仁宗年間的最高年收入達到一億貫,是唐朝極盛時最高收入的20倍以上。
我們今天所説的三大產業(農業、製造業、服務業)都欣欣向榮,也給國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税收。
有了錢,福利設施也相當齊全,比如當時的京城就有施藥局、養濟院、慈幼局這類機構。是不是有點二十一世紀發達國家的感覺。
《宋史》稱仁宗時代“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意指宋仁宗温良仁厚的為政之道,對宋朝三百多年的基業穩固發揮了重要作用。
那麼,為什麼在歷史上宋仁宗的知名度那麼低?如果不是《清平樂》的熱播,好像沒有多少人注意過這位皇帝。
長期以來,大家都是崇拜英雄豪傑,提到盛世,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漢唐元明清這幾個強擴張的朝代。
想到漢武帝、唐太宗、永樂大帝、康熙大帝等殺伐決斷揮斥方遒的帝王形象,這些帝王都是聲名赫赫,與他們的時代一樣閃耀。
相比之下,宋仁宗這位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簡直是弱爆了。
他口口聲聲提到的不過是要遵守“祖宗家法”,而且還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愧對祖宗。終其一生,不過是踐行祖制,卻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不一般的“祖宗家法”
究竟是什麼樣的祖宗家法?對“仁宗盛治”的影響有多大?
這要從宋朝建國説起,從唐朝後期至五代十國,中原地區歷經百年戰亂,百姓流離,經濟凋敝。
正是在這樣一個天下思歸的背景下,宋太祖趙匡胤幾乎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朝。
之後統一十國也沒經過特別激烈的戰鬥。
鑑於前朝的教訓,太祖重視整頓內政,逐步確立了“重文抑武,君臣共治”的核心統治思想,一手抓安定,一手搞經濟。
一改長期以來重農抑商的傳統,商品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進而帶動了科學、文化、思想的全面繁榮,真正實現了政局穩定,人民安康。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民主的味道?沒錯,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如此開明的執政綱領在歷史上的確是空前絕後了。
在這套制度下,宋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穩定的黃金三百年。
總體上沒有大的社會矛盾,四海承平,國運昌盛。許多西方學者因此把宋朝看作是中國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時期。
而仁宗時代(1010-1063)是盛中之盛,國運最好的時代。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第四位皇帝。
這時的宋朝歷經三位先輩的奠基,統一大業在前兩代手中完成。
仁宗之父宋真宗上台後勤政治國,大力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快速發展,被稱為鹹平之治,盛世初起。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文人執政的另一面是軍備薄弱,宋朝的帝國版圖和軍事力量都不強大,也正因如此,歷史上不認為宋朝是一個強勢時代。
但宋代總體沒有過大的戰事,尤其是北宋時期,還做到了史無前例的睦鄰友好。
宋朝的主要外患是遼國和西夏。
在建國之初,遼國是最大的威脅,家喻户曉的楊家將的故事便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經過20多年的戰爭,雙方在真宗時期締結了著名的澶淵之盟,從此兩國禮尚往來,長達百年之久。仁宗時期僅出現過一些小摩擦。
仁宗朝代最大的動盪來自西北的党項(後來建國西夏)。
不過總體而言,西夏是一個落後的少數民族,並不具備覬覦中原的實力。
仁宗時期的宋夏戰爭持續了三年,經過三次較大的戰役,但戰事僅侷限於西北邊陲。
後來宋軍採用鎖邊政策,沒多久,對方就因為民困兵乏不戰而降了。
宋夏戰爭的最終結局是達成“慶曆和議”,西夏取消國號,向宋稱臣,而宋朝每年給夏一定量的錢糧物資,雙方恢復貿易往來。
這一點與澶淵之盟有點類似,開放邊貿,兩國以後幾十年間無戰事,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如此看,“仁宗盛治”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碰上了一個好的時間窗口,祖宗留下了一份好家業。
更重要的是,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宋仁宗是一位出色的守業者。
最好的“守成之君”
這一點也是非常難得。俗話所説,創業容易守業難。
現實中曇花一現的家族企業,歷史上短命的王朝,多不勝數。
大多是因為接班人素質太差,殘暴如秦二世胡亥,懦弱如扶不起的阿斗。
幸運的是,宋朝的皇四代仁宗是個非常爭氣的好孩子。
他在真宗最受寵的劉皇后身邊長大,9歲封為太子,從小養尊處優,卻沒有絲毫嬌寵蠻橫。
而且是宅心仁厚,同時又上進勤勉,從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宋仁宗在執政中為人稱道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仁宗是一位寬厚仁愛的和平使者,他奉行“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治國之道,他的志向從來都不是征服和擴張,而是安定民生。
首先是本人自律節儉,據説他的被子破舊到連身邊的侍從都看不過去,提醒他更換。
其次是愛民如子,事事都會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是自己受些委屈也不在乎。
對於言官們的咄咄逼人,只要覺得對方是處於公心,即使做得不對,他也不會重罰。
而且,他的仁愛超越了國界,真正做到了天下為公。
在與西夏的戰爭中,聽説對方境內餓殍遍野,他不忍心,早早接受了議和。在與遼國的一次外交糾紛中,也是以宋朝多加歲幣而解決。
乍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太弱了,但事實證明,這種化干戈為玉帛的做法繁榮了兩國經濟,是百姓最大的福祉。
仁宗去世之後,遼國君主悲不自勝,對使臣説:“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第二,仁宗具有睿智通達的政治智慧,最終實現了勵精圖治。
宋仁宗性格温良內斂,但內心清明睿智。
他遵守祖宗家法,並不是愚忠,而是在守成的基礎上力求改進。對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改革,實行慶曆新政,都體現出他的積極進取。
同時,作為最高管理者,仁宗有一種洞察人心的能力,他理解人性的私慾,也看到君子愚蠢的固執,在平衡朝臣關係上表現出卓越的領導藝術。
以慶曆新政為例,在成效初顯時被果斷叫停,激進的改革派當時非常不理解,後來卻感慨仁宗的遠見。
因為仁宗對當時的矛盾看得非常清楚:范仲淹的初衷雖好,但太過剛直的做法引起了內外惶恐,如此下去必將引發動盪,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他並沒有放棄改革,而是在後來把接力棒交到了作風穩健的文彥博手裏,對新政做了適度修正,變得更為穩妥和易操作,最終循序漸進地貫徹了下去。
外交上也如此,當時許多人覺得明明可以拖垮西夏,為什麼要議和,還要給對方歲幣,這不是太弱了嗎?
但在仁宗眼裏,最主要的是和平,和平才能發展。
用錢換來和平,和平又繁榮了經濟,安定了民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確實是一種多贏的結果。
第三,仁宗自身兼容幷蓄的人文情懷,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審美。
社會的整體風尚與君王的愛好息息相關,比如直到現在,歷史悠久的英王室成員還在引領着時尚潮流。
仁宗喜歡詩詞曲賦,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他還常常感慨作為帝王,沒有機會做一個崔白那樣的藝術家。
這樣一位文青自然是文人雅士的知己,吸引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人忠心耿耿來報效朝廷,像范仲淹、王安石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名臣良相幾乎佔了半個朝堂。
而仁宗不僅愛才惜才、又能知人善任,因此有了一支高素質的官員隊伍。
與此同時,他對民間的傳統文化藝術非常包容和欣賞。
開明的統治氛圍、發達的商業環境極大地刺激了市民文藝的發展,相撲、話本、風俗畫等民間藝術非常繁榮,這種雅俗兼備的審美文化讓宋朝這個時代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活力和魅力。
平凡成就的偉大
總之,作為一代帝王,宋仁宗似乎是慈有餘,威不足。然而在一個和平的時代,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君,仁宗可謂是生逢其時。
君臣共治、文人掌政的祖宗家法雖説不是仁宗首創,但他做到了極致,終其一生,他的身邊只有能臣,沒有奸臣。
不過因為沒有突出的豐功偉績,仁宗的存在感極低,甚至被認為是個平庸的皇帝,歷來在文學作品中都是打醬油的。
幸運的是,《清平樂》一劇對仁宗這一人物做了很好的還原,而王凱的表演温婉細膩,把這位書生氣質的皇帝“演活”了。
作為一個出色的守成之君,宋仁宗的偉大藴含在平凡之中。他敏感多情,集帝王的煩惱與普通人的煩惱於一身。
他的痛苦,是因為愛得深,看得清,又想得周全,然而世事難全。
朝堂之上,他能包容偏執的言官;宮廷之內,他願護持無辜的內侍。
事事處處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常常感慨自己“能做的只能是給儘量給朝堂平衡,給百姓平寧。”
仁宗正是憑藉一顆柔軟的平常心成就了一代盛世繁華。
可惜,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君王鳳毛麟角。
從古至今,人們習慣崇拜英雄,歌頌帝王們縱橫捭闔、睥睨天下的威武霸氣。然而,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才是老百姓的夢。
宋仁宗和他的時代,沒有大的波瀾,卻韻味悠長。
無論是仁宗的管理思想,還是“仁宗盛治”下的文化藝術成就,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從青樓女子到一代畫魂,潘玉良被丈夫贖身後,為何闊別40年?
《紅樓夢》中最厲害的女人是誰?她憑啥帶領全家從奴才成功逆襲
【排版 | 匆匆】
(歡迎關注,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原創不易,盜文必究。)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