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挑戰,孩子畏手畏腳、害怕嘗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可破局
孩子們遇到困難總是選擇放棄,沒有勇氣解決難題,這其實是孩子的畏難情緒在作怪,家長們要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前幾天學校佈置了一個新的任務,讓每個孩子都在班上展開演講,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樣事物。
我家孩子都把演講稿準備好了,但是到了演講的前一天,孩子突然和我説:“媽媽, 我不想去學校, 我不想演講了,不敢。”
不僅如此,昨天孩子舞蹈班的比賽,不管老師怎麼鼓勵孩子,最後還是沒有勇氣上台。
孩子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有害怕的情緒很正常,這不僅僅是出於孩子膽小的原因,更多時候涉及到孩子其他方面。
家長們要深入瞭解孩子為什麼總是選擇逃避,不願意嘗試背後一定有原因。
一、為什麼孩子總是害怕嘗試?
1、父母過度保護
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任何問題孩子第一個想到的並不是自己去解決,而是尋求父母的幫助,這都是出於父母平時過度保護孩子,不管什麼事情總是在幫助孩子,最後讓孩子產生一定的依賴性。
所以孩子們才會害怕去嘗試,因為他們害怕未知的事物。
2、受到否定
家長們如果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總是給孩子消極的評價,這樣會直接影響孩子們未來的成長。
當孩子受到否定時,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一個不相信自己能力的孩子在遇到新的挑戰時,往往都是選擇退縮。
3、過度在意評價
擔心自己嘗試之後失敗,同時也擔心自己的行為受到外界的質疑。由於孩子顧及的東西太多了,所以他們才會害怕去嘗試,認為自己不做就不會有結果。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利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興趣,首先了解這個效應是什麼。
二、什麼是“馬太效應”
最早是來自於一本書中的寓言,凡是上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還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用通俗的話就是説孩子身上的優點,我們可以繼續發揮,但是孩子身上的缺點也會越來越差。
所以孩子害怕去嘗試,就會一直選擇逃避,他們學不會行動,學不會解決問題,最後一事無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但是相反,如果孩子們一開始就勇於嘗試,我們能夠有一個開頭的機會,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才會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此,家長們可以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們改變面對困難的勇氣,提高自己的膽量。
三、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1、給予成長空間
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的約束中,最後這個孩子遇到困難只會尋求父母的幫助。因此,家長們不要過度地干擾孩子的成長,儘量保持一定的距離,留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
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養成一個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會先思考的習慣,而不是第一時間就選擇求助父母。
2、客觀肯定
父母需要適當地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讓孩子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有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呈現極端化。
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負面的評價,有些家長則喜歡過度地誇獎孩子,實際上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並不能產生任何實質性的變化。
家長們要儘量客觀化,用最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長,該提出建議和批評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提出,該表揚的時候不要吝嗇。
3、巧用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會找到問題的本身,認為問題太難了,最後選擇放棄解決問題。但是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遇到問題會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用自己的行為去不斷試錯,從而找到答案。
家長們要讓孩子們養成這個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們能夠變得更善於思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們不要着急,一步一步引導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角色非常關鍵。尤其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所運用到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的尺度,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家長們一定要利用好馬太效應,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