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生活在樹上》不説人話,為何給滿分?如此作文要回歸本源是奢望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經典

最近浙江省,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公佈之後,立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作文通篇都是晦澀的詞語,網友們紛紛直呼看不懂。

現在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這篇作文,因為文中引用大量國外名家論述,以及晦澀生僻的詞語。一公佈就立刻上了熱搜,作文開篇就來了一句“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而這篇文章像這樣生僻詞、學術語句和典故,比比皆是,文中句子幾乎都是長句。很多人認為這篇作文硬套名人名言不配得滿分。閲卷時,第一位老師給了39。而後兩位閲卷老師都給了55分,但浙江省作文組組長,浙大副教授陳建新點評時稱,這作文文字的老道與晦澀同在,思維深刻與穩當俱備,因此大家對這篇文章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今天作者就同大家一起來討論下這篇作文:

現在我們從標題,立意,選材,結構,語言,風格等六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標題,高考作文標題必須搏出位,吸引眼球而又切題,搏出位吸引眼球,是高考作文的功利性決定了的,在芸芸考生作文中要出位,一個新穎別緻,而合理的標題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閲卷老師讀一篇作文,可能還不到一分鐘,加上老師長時間閲卷的疲倦,你不給他新鮮感,沒有較深的印象,他怎麼會給你高分,這一點我認為考生沒有錯,他做得好。

第二 立意

我們先來看一下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的要求

説明白了,這就是個人理想與家庭、社會的要求之間所產落差和衝突,要求必須圍繞這個中心去選材和論述,作者開篇直奔主題,沒有廢話,只是作者的語句有些奧義,一來就上生僻詞,讀來有些不爽。其實他第一段話的意思説白了就是:人總是要有對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的,這難免要和社會與家庭的期望發生衝突,但你沒有必要覺得社會和家庭都是枷鎖,然後全盤否定,對抗社會,尼采説了,你不能和過去完全脱節,最理想的方式是生活在樹上,既能仰望天空,又可以接氣。總結一下,一句話就是人要在追求理想與接地氣間做平衡。

後面諸段大概如此

第三 選材,這篇作文,這篇文章的選材是比較廣泛的,從選材來看這作者是個比較喜歡讀書的人,書中一些著作可能很多成人都沒有讀過。文章引用了許多哲學家的話、晦澀的概念和詞彙,對於一位高三學生來説這樣的文學積累和思考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評卷專家覺得不像一位高三學生的作文。,所有引文非為虛飾,也不是為了800字的要求。當然他對材料應用上也沒有不當之處,比如尼采的“駱駝、獅子和孩子”,以及麥金泰爾的“共同體的故事”,用得不對,理解有誤。

第四結構:這篇作文,思路比較清晰,邏輯比較嚴明,通篇都在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述,總——分——總的脈絡還是可以看出來的。

第五語言:這篇作文晦澀難懂,生硬,套用的句式多,長句多,他沒有把看到的書中的句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而是耍小聰明,把句子的詞語進行了置換後,用在了自己的文章中,難免有些望文生義。

在文中生僻字的使用頻率太高,在詞語的應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就有問題,濫觴是指江河的起源,濫觴是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的過程的,而來自沒有這個過程,這裏應該用來自而非濫觴。

第六風格:不易接近,晦澀難懂,翻譯腔打底,生僻字定樁,不可取因為作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而非賣弄。

最後,説一點題外話,在對這篇的討論中有些批評超出文章的範圍,説這個考生很功利這非常不好,高考本來就是很功利的事,只要置身其中,誰能超然於外?這位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高壓的考場上,還能準確審題,思路清晰,只不過用一點小心思搏出位有何不可?

要反思的應該是這次爭論所顯露的問題,這爭論顯示出了我們對語言文字的認識還有待加深。

作者觀點:這篇文章還是比較好的,無論破題立意,還選材論證都做得比較好,所以幾位閲卷老師給39分,有給39分的道理,給55分,也有55分的道理,但是給滿分就有些説不過去了,因為這篇文章的硬傷很明顯。一、存在大量英式句法的漢語,這很明顯不符合現代漢語規範。二、大量的生僻字的影響了閲讀,破壞了文章的美感。

滿分作文,是要起示範作用的,這樣做有一個明顯的導向,那就是晦澀、難懂、炫技的作文都可以拿高分,這絕非高考作文的本意,這難道不是一種錯誤導向嗎?通過這樣的形式我們是要選拔什麼樣的人才,如此下去在高考那樣功利的環境中,作文要想回歸本源只是一種奢望。

一家之言,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