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禮貌:這3種禮貌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爸媽別再洋洋得意了!
身為父母我們的責任是教導好孩子,但是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叫做“過猶不及”,也就是説父母在教導孩子的時候需要適可而止。
那麼什麼是教導的“適可而止”呢,就是説教育一個孩子的時候,不僅要教導孩子懂禮貌,也要教導孩子會回擊不懂禮貌的人。在爸媽教導孩子懂禮貌時,也要注意“適可而止”,因為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爸媽不要在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了。
那麼這3種“中國式禮貌”是指的什麼呢 ?
一、必須打招呼
説的是,很多家長都會要求孩子見到不認識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必須打招呼,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説,那些不熟悉的人,他們為什麼要打招呼呢。所以中國式禮貌的第一項就是必須要對不熟悉的人打招呼,看似客客氣氣,但實際這種和人打招呼的禮貌是被家長“逼迫”出來的,所以有時候家裏來客人了,孩子都想要躲起來,因為只是被拽着對陌生人打招呼的他們也會“惱怒”。明明在一旁玩得好好地,但卻因必須“打招呼”而打斷自己做事或者學習的步伐。
二、孔融讓梨
很多二胎家庭會出現這種情況,你是大孩子就必須讓着小孩子,即使是小孩子的錯,也和小的沒有關係,因為在家人眼裏,小孩子就是“不懂事”的,大孩子就必須要讓着小的。
但事實是,小的被讓的多了,就覺得是應該的了,而大的呢?久而久之就變得“自私”起來,想將好的藏起來,留給自己。
但一般的三口之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把好的、貴的留給自己的孩子,所以這種“孔融讓梨”的行為其實處處存在,本以為是為了教育孩子,把好的留給小的或者重要的人,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學會自私,學會理所當然。
三、謙遜觀念的轉變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會被人認可,被人稱讚。同時也會教導孩子為人謙遜懂禮貌,但是為人謙遜懂禮貌不是不好,而是父母總是將“謙遜”變成了過度的“否定”。也就是説謙遜懂禮貌變成了“中國式的禮貌”後,父母教育孩子再不是“謝謝誇獎”而是變成了“都是運氣”。
例如:孩子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就,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分享,不是欣喜,而是害怕被人知道,怕別人覺得自己是“炫耀”。但取得成績本來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大聲説出來呢,就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爸媽把謙虛變成了“否定”,否定孩子的成績是因為努力,否定孩子會一直優秀,但又告訴孩子要謙遜,不要“炫耀”。但炫耀的人同時又是爸媽。所以這樣的“中國式謙遜”就造就了不敢分享喜悦的孩子。
其實這三種“中國式禮貌”最後都會給孩子造成同一種影響:不會為人。也許很多時候,爸媽教育的“過猶不及”也就導致最後孩子的不會為人。
這也導致了孩子融不進去集體生活,導致了孩子做人做事反反覆覆,二面三刀。但實際孩子只是不知道,怎麼樣是對的。因為在爸媽以往的教育裏,這種“中國式禮貌”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