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起雲湧的19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整個歐洲生機勃勃地發展前進。
可在這樣的發展背後,矛盾也隨之而來——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壓迫,資本主義勢力的崛起,工人階級的湧現,加上民主自由意識的深入人心。
這一切複雜的現象融合在一起,引起了整個歐洲社會的一次政治大革命。
在1848年,法國、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紛紛發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稱1848年革命,也稱為“民族之春”。
這場革命影響深遠,遍及歐洲。它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摧毀了曾經統治歐洲的神聖同盟和維也納體系。
同時對歐洲的地緣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歐洲各國建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併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
一、為什麼歐洲會爆發1848年革命?
説起1848年革命的爆發原因,有淺層和深層兩方面。
淺層原因是在1848年前幾年,歐洲社會的發展每況愈下,1845年至1846年歐洲一些國家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百姓生活愈發艱難,但封建專制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並沒有減少。
而在1847年又爆發了全歐洲性的經濟危機,簡直屋漏偏逢連夜雨,突如其來的一切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各國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
另一方面深層原因是,在19世紀中葉,歐洲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在社會階層逐漸樹大根深。
但無奈的是,這些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卻沒有任何權利,還是會受制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剝削。
當時歐洲的大多數國家要麼仍處於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之下,要麼是作為殖民地受到其他大國的剝削。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晉崛起的資本主義迫切地想要打破由維也納體系建立的封建統治的階級秩序。
他們渴望擁有權利,希望自己也能當家做主,而不是被皇室剝削左右。
這種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思想熱潮在資本主義羣體中迅速高漲,推翻1815年在歐洲制定的維也納體系,以及維也納體系之下的衍生品——封建專制的橫行,成了他們的終極訴求。
那這個一直被反覆提及的維也納體系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它是指在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英、俄、普、奧為首的四個勝利國憑藉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建立的新均勢格局體系。
這場會議的主導者是奧地利的外交大臣梅特涅,會議的主旨是英、俄、奧、普四大國決定共同維護的歐洲均勢格局。
所謂均勢格局是指歐洲各國達成協定均衡發展,不能盲目地擴張,隨便地侵略。
其實它們的最終目的就是遏制法國的侵略野心,維護歐洲大國的領導地位,同時也授意其他國家不能步法國的後塵,走上蠶食整個歐洲的道路。
再簡單來説,維也納體系就是:以英、俄、奧、普為首的這些大國在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後,開始意識到維持歐洲國家的均勢發展是實現和平的最有效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局勢
但維持均勢發展格局意味着,各大國彼此之間要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懂得取捨,彼此讓步,誰也別想多佔別人的便宜,這樣才有助於維持歐洲的和平。
聽起來很不錯,但維也納體系背後只是大國間的和諧共處,而這種和諧是以犧牲小國利益為代價的,那些沒有權利的國家成了任人宰割的砧板魚肉。
而維也納體系則是,在蠶食利益時這些大國會選擇平均分,而不是總想搶走最大的了。所以維也納體系就是表面上和諧,背後是壓迫。
除了四大國之外,意大利地區、巴爾幹地區以及德意志地區,這些地方要麼是被殖民,要麼就是四分五裂的狀態,百姓生活深受壓迫。
也正因為這壓迫年深日久地積累,導致了1848年歐洲革命相繼爆發。
二、1848年革命是如何開始以及如何結束的?
革命的戰火首先是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地區點燃的。
1848年1月,西西里爆發了反抗國王“費迪南多二世”專制統治的革命,革命羣眾要求國王為國民制定一部憲法。
不久之後,亞平寧半島上的人們也紛紛加入了革命隊伍,同年的2月和3月,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托斯卡尼、皮埃蒙特均頒佈新的憲法,米蘭及熱那亞地區的殖民奧軍終於撤出了該地。
1848年2月22日,法國巴黎爆發革命。革命者和鎮壓的政府軍進行了激烈的街壘戰,市民、工人和學生高唱《馬賽曲》,嘴裏喊着“革命萬歲”、“共和國萬歲”,他們衝進王宮,取得了勝利。
這些革命者反對法國保留君主制,他們宣佈既不要國王,也不要攝政王,並驅散了立法會議。在革命愈演愈烈的形勢下,法國王室不得不逃往英國。
1848年2月29日,德意志聯邦國家統治下的城市慕尼黑爆發起義,大學生、工人、市民聯合佔據了軍械庫,迫使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還有他的愛妾“羅拉內閣”下野。
為此皇帝不得不成立一個新內閣,而這個內閣的成員都是由中產階級代表組成。
隨後3月18日,柏林開始革命,中產階級和工農階級聚集在王宮廣場,要求召開聯合會議、組織人民自衞團、實行出版自由。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同意人民的要求,但人民並不罷休。
到了3月22日,民眾起義勝利,國王當眾為183名烈士脱帽致哀。
與此同時,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也爆發了示威遊行,他們高呼着“推翻梅特涅”。
在起義的壓力下,奧皇最終讓步,在3月改組內閣,4月頒佈帝國憲法,但這個新內閣繼續推行這壓迫人民的政策,這致使維也納人民在5月份再次進行起義,這一次奧地利皇室也不得不逃出維也納。
除此之外,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的匈牙利和處於奧地利統治下的捷克也相繼發生了革命起義。
就這樣,1848年的革命如同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迅速燃遍了整個歐洲,自由和民主的號角吹遍了歐洲大地。
可遺憾的是,這場如火如荼的革命最終沒能走向勝利,而是以失敗告終。
那麼為什麼1848年革命最終會失敗呢?
首先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以沙皇俄國為代表的歐洲各封建君主對革命者進行了大規模的鎮壓,使得革命無法繼續進行。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資產階級的背叛和投降,在革命後期,資產階級暴露出了自身的妥協性和軟弱性,他們最終背叛了人民的要求,向封建統治者進行了妥協。
另外,參與革命的無產階級如工人組織,他們彼時在政治上、組織上都處於勢單力薄的地位之上。
而且由於資產階級十分害怕工人階級崛起,所以他們的革命性不斷減弱,甚至最後放棄了革命。
最後還因為,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尚處於發展之中,還沒有成熟到可以廢除封建專制主義,而工人階級也是剛剛萌芽的新組織,沒有建立自己的政黨、缺乏鬥爭經驗。
所以在他們剛剛冒頭不久,就被殘酷地鎮壓了。
到了1849年,這場燃遍整個歐洲的革命最終被撲滅,封建專制階級再次佔領統治地位。
三、1848年革命對歐洲地緣格局有哪些影響?
雖説,1848年歐洲革命最終失敗了。
但它發展迅速,聲勢浩大,給封建勢力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摧毀了維也納會議確立的秩序,為歐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歐洲地緣格局造成了深遠影響。
總體來説,1848年革命的結果雖然是失敗的,但影響卻是積極而正面的。
首先,在1848年革命之後,那些爆發革命的國家比如意大利和德意志雖然又都回到從前封建王朝統治的狀態。
但革命所掀起的追求民族獨立的思潮並沒有在民眾中消失,也正是因為這一思潮的持續蔓延,促使了19世紀下半葉發生的意大利和德國的統一,為歐洲後來的地緣格局奠定了基礎。
其次,過去的歐洲是由四個大國“英、俄、奧、普”間接統治其他小國,大國統治小國,必然會有殖民和壓迫的現象存在。而在1848年革命之後,歐洲人民自由意識的覺醒,使得大國欺壓小國的現象有所改善。
最後,1848年革命為歐洲地緣的“均勢格局”奠定了基礎。
這場革命向統治者證明了,建立和維護勢力均衡的地緣格局是實現歐洲和平的最佳手段。
只有每個國家的發展勢均力敵,水平相當,歐洲這艘巨輪才能平穩的前進。如果總是出現侵略、佔有、殖民和壓迫,最後只會讓歐洲變得四分五裂,哀鴻遍野。
在1848年革命以後,歐洲的統治們開始思考,如何長久的“維持”歐洲的均勢格局。想要維持均勢格局除了要有長遠的規劃和政治人才之外,更需要有人民站出來給統治階級糾錯。
1848年革命就是人民對統治者的一次糾錯,他們讓“要求均勢”的維護者們知道了,不能固步自封,必須適時做出調整,只有這樣歐洲才能平穩健康地發展下去。
總地來説,1848年的革命是19世紀歐洲的經濟、政治、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雖然這場革命以失敗告終,但在此次革命之中,歐洲逐漸建立起民族國家,即由主體民族掌握政權的主權國家,殖民主義最終倒台,封建王朝也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