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體人熱議“書信校長”: “雙減”之下,韋校長正在探索一種新型教育之本

武漢市漢陽區楚才小學校長韋莉“給學生手寫回信700多封10萬餘字”的事蹟,影響力在持續擴大,連日來,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教育報在內,很多媒體都跟進了韋莉校長的報道,大家親切地稱她是“書信校長”,堪稱師德師風的典範。

知名媒體人熱議“書信校長”: “雙減”之下,韋校長正在探索一種新型教育之本

韋莉從校長信箱裏取出了當天孩子們寫給她的信。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多位著名媒體人撰文點贊韋校長。《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李鴻谷説:“韋校長的故事,在‘雙減’這一時代背景下,具有特別的意義。”“觀察、分析韋校長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方式,她在探索一種新型的教育之本。即教學相長,共同成長。”《中國青年報》原副社長、資深教育記者謝湘認為,韋校長通過與小學生書信往來,“建立了一種彼此信任、尊重的師生關係,是實現好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神州學人》總編輯柯進説:“作為一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她長期耕耘在教育一線,用傳統而温暖的方式,利用休息時間,親筆給學生手寫回信,堅持寫了10多萬字。她樹立了良好的師表形象,是值得推廣的師德師風典型。”

書信依然是今天最美的交流方式

謝湘(《中國青年報》原副社長,資深教育記者)

武漢市漢陽區楚才小學校長韋莉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突然間會成為“網紅”。然而,託舉她成為“網紅”的並不是什麼教育創新,而是迴歸了好的教育傳統——以書信的方式與她的學生們親切交流。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之所以教育是農業,絕不是工業,是因為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都是有生命的。”韋校長深諳教育的真諦:面對一羣有生命的種子,教育的最好方式,莫過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書信則是實現這一教育境界再好不過的載體。

書信交流是一對一的,這使師生雙方處於一種非常平等的地位。一般來説,孩子的聲音是微弱的,容易被忽視的,老師、校長,如果能放下身段來傾聽學生的心聲,關切孩子的關切,孩子們該是怎樣的歡喜啊!

韋校長正是這樣做的。在她與學生700多封書信往來中,我們看到孩子把她當作知心朋友一樣,敢於把心中的秘密説給校長聽,校長也能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有針對性地回答孩子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拿出時間來做孩子出的“腦筋急轉彎”測試題。這樣一種彼此信任、尊重的師生關係,是實現好的教育的重要前提。

書信交流之所以在教育上顯得特別有效,離不開“真誠”二字。書信是情感的載體,是有温度的交流,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設身處地思考問題,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完善對一些問題的認識。這樣的交流不是高壓式的、灌輸式的,娓娓而談,十分自然,易於被人接受。對處於成長期、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説,尤其必要。

書信還是一種文化的集成。每一封書信的對象,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封書信的內容,都不可能是重複的。書信的語言、文字從多方面展示寫信人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情感情懷。同時,手寫書信還可以作為個性化的紀念品加以收藏,用於回味。

教育之道是相通的。不僅是小學校長,許多大學校長都非常重視用書信與學生交流。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與他的學生通信就有6000多封;深圳大學校長章必功專門為學生開設了“校長信箱”,學生的任何問題,不僅是學業,還包括戀愛、求職、遇到了科研瓶頸等等,都可以給他發電子郵件求助。他們都創造了讓人稱道甚至羨慕的師生關係,不僅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美麗的故事還讓學校的聲名遠播。

英國學者E.F.舒馬赫所寫著作《小的是美好的》是一本將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經濟學論述。這一觀點放在教育領域可能更為重要。特別是基礎教育,沒有必要追求那麼龐大的集團規模,還是多一些小而美的學校吧,這樣校長就可以認識和熟悉她的老師和學生,用更多的時間給他們的學生寫一些有意思的信。

教學相長,共同成長

李鴻谷(《三聯生活週刊》主編)

在手機和社交媒體讓交流十分便捷的今天,長江日報近日連續報道了武漢市漢陽區楚才小學校長韋莉“給學生手寫回信700多封10萬餘字”的故事。面對互聯網新生代原住民,這位小學校長以親筆寫信交流的方式與學生溝通。正如報道所言:“小學生正是學習用筆寫字的黃金時段。韋校長以手寫心,感情真摯地通過這種傳統又温暖的方式,教會孩子們為人處世的方法,也跟孩子們一起成長。”

韋校長的故事,在“雙減”這一時代背景下,具有特別的意義。

我想,減負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動作,它背後有一系列深刻的教育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的變化與調整,其核心其實就是教學相長,人生成長,韋校長是這一系列變化最先進的代表。

教育因她的行為而被豐富,知識傳遞的同時,知識背後的人與人、成年與童年、經驗與成長、問題與尋找答案,共同構成了教育本來的意義。

所以,我們不可單以師生書信簡單視之,它背後意義可謂深遠,是現代教育一種新的拓展。

面向未來,教育正面臨一場革命性的挑戰與變化,對於中國教育來講,一方面需要擺脱應試——以資格獲取為根本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更需擔負起面對未來的重任。所以,從減負開始,教育從大家看到的過度商業性,回到公共性供給,這只是開始。教育這個公共品,如何塑造未來的中國人,未來的人類,重任存焉。

如何塑造?

在這種背景下來觀察、分析韋校長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方式,她在探索一種新型的教育之本。即教學相長,共同成長。

知識、社會化、規制、成人……這是教育在通常意義上需要達成的人的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因為教育本身過於專門化,無論中外,都有異化的傾向。如何破解?這是我們共同的挑戰,也是減負背後根本性的使命所在。韋校長的探索,非常有意義。

“書信校長”的師德師風彌足珍貴

柯進(《神州學人》雜誌、神州學人網總編輯)

連續一週,我都在閲讀長江日報關於親筆給學生手寫回信700多封10萬餘字的韋莉校長的報道,深受感動。從韋莉校長的言行中,我們看到了值得推崇的師德師風的典範。這也正是她受全國關注的原因。

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內容。當教師當校長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生,必須瞭解學生,尊重學生,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同情學生的痛苦與不幸,與學生建立起和諧、友愛的師生關係。一位師德高尚的老師,不只是愛少數學生,而是愛每一個學生,尤其要關心、愛護、幫助家庭有困難、學習落後、身患疾病的同學。韋莉一直以來正是這樣做的。

她認真踐行着“最好的教育從溝通開始”。她俯下身和小學生平等交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小學生也把她當成“知心人”。

她躍動着高度的責任心與持之以恆的毅力。600多天裏,她認真閲讀小學生寫來的1600多封信,認真地回覆了700多封。這對於一位忙碌的校長而言,完全是額外增加的工作量,她用一片赤誠、滿腔熱愛,堅持不懈。

今天,手機早已成為主要交流工具,她堅持與小學生手寫書信,提高小朋友寫作能力,這是很好的語文素養訓練,她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引導孩子們從小懂得用心溝通交流的方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這是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和重要舉措。尤其是當下,推動“雙減”政策落地實施,進一步助推基礎教育向育人本質迴歸,對基礎教育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邁向教育強國的征程中,基礎教育要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學校從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韋莉校長的做法,給廣大基層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鑑。

《強師計劃》還深入實施名師名校長領航計劃,希望培養造就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家、大先生。因為一個好校長造就一所好學校,韋莉的努力,帶動了她的學校成為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強師計劃》擘畫新藍圖,對1586萬名基礎教育教師的職業素養、師德師風提出了新要求。大家不妨都來學學韋莉精神,“讓每一個孩子心中滿懷着期望和目標,向陽而生”。

點擊下圖,看韋莉和學生的更多故事↓↓↓

知名媒體人熱議“書信校長”: “雙減”之下,韋校長正在探索一種新型教育之本

(長江日報駐京記者柯立)

【編輯:張靖】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42 字。

轉載請註明: 知名媒體人熱議“書信校長”: “雙減”之下,韋校長正在探索一種新型教育之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