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意志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創造或是破壞某種東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從無中創造奇蹟的創造力。”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式的教育當中,孩子是要以考高分為主要目的的,因為只有考一個高分,才能上一個好的大學,也才能夠為自己的未來奠定一個好的基礎。不過,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當中,孩子雖然是學習的主力,但父母的要求卻是學習的推動力。有許多的孩子雖然在學習,但他們自己對於學習沒有太多的想法,只不過是因為父母一直要求她們去考個好成績,上一個好學校,自己才會不斷的努力。如果真的要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或許他們根本説不出來,只不過是走一步算一步罷了。
中國的大多數孩子似乎都有着非常相似的經歷,他們從小就開始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擁有各種各樣的興趣特長,就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加分項。上小學時,父母就要求每個孩子要努力學習,爭取考上一個好的初中;上初中時,父母則要求孩子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考上一個好的高中;上高中時,父母就更是天天對孩子耳提面命,告誡他們一個好的大學就在眼前。儘管學習的歷程總是按部就班的,但對於大多數的孩子而言,他們是因為有父母在身後的推動,並且父母為他們做好一切的決定,自己才能夠不斷的向前行。
從上什麼輔導班,到學哪一個特長,最後到上哪所學校填哪個專業,似乎都由父母一手包辦,自己只要安心的讀書就行。然而,父母做出的選擇真的就是我們喜歡並且滿意的嗎?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聽從父母的安排,遵從父母的指導,那我們又何必擁有人的意志呢?人既然擁有獨立的思想和意志,就是不希望我們永遠跟隨着他人的腳步,而是應該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成績。關於這一點,有人能做到,有人卻做不到。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建築學家林徽因,曾經她的兒子差2分落榜清華,林徽因堅持複查試卷,最後才知曉兒子的意志,捲上一行字讓她清醒,也讓她開始尊重孩子的想法。
提到林徽因這個名字,我們都不陌生,作為民國時期的新時代女性,林徽因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獨立女性應該有的成就和能力。儘管當時的時代與社會還不夠開放,但林徽因卻用自己的能力,來向這個社會詮釋了女性應該獲得的尊重。作為一個世紀的獨立女性,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也同樣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甚至對於我國自然環境的保護,也作出重大的貢獻。梁從誡出生在一個高知家庭,母親林徽因以及父親梁思成都是知識淵博的文化分子,在建築學方面的成就更是難以企及。
按理來説,梁從誡作為他們的兒子,應該也會學習建築學,一直到梁從誡高考之前,林徽因以及梁思成都是抱着這樣的想法,梁從誡肯定會選擇建築,他們也一直將他往這個方向培養。梁從誡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他認真學習,很少會玩耍打鬧,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到學習上,因此他的成績也非常好。但就是成績如此突出的梁從誡,最後居然差兩分才考上清華,這也就導致他落榜。作為母親,林徽因自然是知曉自己兒子的成績的,她不敢相信梁從誡會沒有考上清華大學,因此她要求能夠檢查自己兒子的高考試卷。
看完兒子的試卷之後,林徽因才終於知曉自己兒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原來他一點都不喜歡建築,而是更喜歡歷史。只不過因為從小父母都期望自己能夠學習建築,而他也找不到合適的機會來向父母説明,最後才決定在自己的高考試卷上表態,也希望父母能夠真正的遵從自己的心願,讓自己去學習心愛的歷史。林徽因從來都不是一個苛刻的母親,因為經歷過新思想的薰陶,她其實比普通人更加的開放,因此最後同意了梁從誡,讓他再嘗試一次去學習歷史。
得到父母同意的梁從誡,這一次再也沒有藏拙,他復讀一年之後順利考上北京大學,也成為歷史系的一名新生。如果梁從誡沒有這一次的反抗,他可能會按照父母的想法,順利的考上建築系,日後成為一名建築大師。但梁從誡知道,這樣的自己其實是不快樂的,與其過着後半輩子的不快樂生活,倒不如為自己的夢想努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