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大事,發生在春秋末年(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卿大夫劃分晉國公室的事情,自此晉國滅亡,變成了三個新興的國家,韓、趙、魏三國。自此之後進入戰國時代,大規模戰亂自此開始。
驪姬之亂
三家分晉只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晉獻公時的驪姬之亂,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攻打驪戎(陝西臨潼),驪戎首領將他的女兒驪姬獻給獻公,以圖自保。驪姬嫁入晉國後深受晉獻公的寵愛,生下奚齊,獻公想要立驪姬為夫人,大臣極力勸阻,説不能太過寵愛驪姬,不然必有禍害,獻公不聽,最終立驪姬為夫人。驪姬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就和大臣梁五個和東關嬖五(以下簡稱兩五)竄通,離間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與獻公之間的關係。
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驪姬陷害太子申生毒害晉獻公,太子申生無奈之下在曲沃自殺。當時夷吾和重耳到朝中去,有人對驪姬説:“這兩位公子都怨恨你進讒言害死太子。”驪姬害怕,又向晉獻公誹謗二人説:“申生在胙肉中放毒,兩位公子都知道此事。”夷吾和重耳二人聽到這消息,非常害怕。於是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據屈邑,親自守備。
獻公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前655、654年),獻公派兵攻打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先後逃到狄國(又稱翟國,一説為白狄,今陝北一帶;一説為赤狄,今山西富平一帶),和梁國(陝西渭南)。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獻公去世死,公子奚齊繼位,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晉國卿大夫裏克、邳鄭父等人趁機聚眾作亂,先後刺死幼主奚齊和卓子(史記稱為悼子)在朝堂之上,又將驪姬活活鞭死,並派狐偃之兄狐毛至翟國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擁立他。重耳辭謝,最終,裏克讓人到梁國去迎接夷吾,夷吾的謀臣呂省、郤芮認為難以相信,就商量以河西之地換取秦國支持夷吾歸晉,並允諾夷吾為君之後以汾陽之邑封予裏克。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登上國君之位,史稱晉惠公。這場禍亂被史學家成為“驪姬之亂”。驪姬之亂時,獻公追殺諸位公子,從此以後晉國不再設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成公時,權臣趙盾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君權開始被逐漸分離,為後世三家分晉埋下隱患。
三軍六卿制
前636年春,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晉國,發動政變殺死晉惠公的兒子晉懷公,成為國君,也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雄才大略,有一統天下的志向,在位之初就重視發現農業、經歷、軍事,重用賢能人才,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國家實力大增,聯秦齊而伐曹衞、救宋服鄭,平定周王室“子帶之亂”,深受到周天子感激。等到文公四年(前633年),在攻打宋國前夕,晉文公重耳在被廬創立三軍六卿制,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六卿制度最大的敗筆就是世襲制,建立之初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但是這種制度在當時 激勵了大批的將士為國君效命,晉國也因此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勝仗之後國君以土地作為封賞,大批的國土落入臣子之手,為三家分晉奠定堅實的基礎。
臣強君弱
文公之後歷經襄公、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六卿制度幾經變革,到晉平公八年(前550年),最終從十一家六卿世家變為此時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之後此六家每家佔據一卿位,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故此後來晉國六卿又被用來特指六大家族。再往後,又經歷了昭公、頃公、定公。到晉定公時又發生一件大事,晉定公十九年(前493年),晉國發生內訌,六家大夫爭權,最終引發晉鄭鐵丘之戰,晉國最終慘勝,但是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定公二十二年(前490年)範氏、中行氏被滅,遂取消中軍,六卿變為了智、魏、趙、韓四卿。智氏變為第一大族,君權進一步削弱,臣權再次擴大,危險進一步加劇。
晉陽之戰
一般講三家分晉這段歷史是必講的重點,就是因為晉陽之戰之後,晉國國君徹底淪為三家公卿的傀儡,那麼廢除國君也就是沒有任何阻礙。晉出公時,智氏的智伯瑤執政,打着復興晉國的旗號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説:“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户邑獻給晉公,你們呢?”那其餘三家肯定不願意了,我們自己祖輩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家底怎麼可能白白送給國君,可是迫於智伯的威壓,最終韓康子首先屈服,割讓了土地和一萬家户口給晉君,魏桓子也懼怕了智伯的壓力,將土地、户口割讓了。可是趙襄子不服,堅決不給,説:“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到手的東西説什麼也不能再交出來。”
智伯於是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出公二十年(前455年),智伯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着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沒過多長時間,智伯就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就這樣趙氏就憑藉弓箭堅守了三個多月,智、魏、韓三家愣是沒攻下晉陽城。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突然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攔住上游的水。恰逢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漫灌晉陽城,城裏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裏,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就這樣趙氏君臣百姓又死守了一年半,城內開始人心惶惶,很多臣子都有叛逃的心思了。
智伯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着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説:“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但越聽越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今天晉水既能淹晉陽,那明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畢竟唇亡齒寒啊,在心底埋下一顆種子。
正巧城裏的趙襄子現在非常着急,這樣下去城破是早晚的事,城一破,趙氏族人可就全完了,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説:“我看韓家和魏家現在追隨給智伯瑤,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説説,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説,自然都同意了。
其實,智伯的屬臣智過張孟同,已經發覺韓、趙兩氏可能倒戈,就馬上報告智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智伯並不重視,未採納知過的建議。這邊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三月丙午日夜,韓、魏軍秘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知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鋭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遂解晉陽之圍。趙、韓、魏三卿殺智伯,同時未得晉君同意就刮分了智氏的土地,滅了智氏滿門,壯大了三族的實力,從此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
三家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幽公死後烈公繼位,晉烈公十四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臣去洛邑見周天子(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封他們三家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如就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之後又經歷孝公、靜公,晉靜公二年(前376年),廢晉君為庶民,瓜分了晉公室僅存的土地,輝煌百年的晉國至此滅亡。
此時天下強國只剩下了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家,史稱“戰國七雄”,從此開啓了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