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光明網訊(記者 季春紅)打餈粑、學刺繡、做服飾……這些濃縮着少數民族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小活動,是凱里市第十三幼兒園小朋友們的每日必修課。孩子們通過遊戲般的學習,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識,培養起更多的興趣愛好。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兩位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刺繡。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小朋友們在家鄉美食區參加打餈粑活動。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放手遊戲,發現不一樣的孩子,讓‘小精靈們’在快樂中成長”。家長和老師們在網絡和朋友圈中,用這樣的話來點贊這座受益於脱貧攻堅政策的幼兒園。

2016年,為解決凱里市凱棠鎮凱哨村——上馬石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户幼兒就近入學問題,當地政府在與社區一路之隔的地方建設起一所公辦幼兒園,並於當年7月開園。

在幼兒園的一面主牆上,“讓易地扶貧搬遷户子女享受公平和優質的學前教育”顯得格外醒目,字體周邊一張張孩子們的笑臉是他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十三幼的小朋友們在配菜區學習如何做美食。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園長潘麗萍告訴記者,因為搬遷點的孩子多,園內開設了8個班級,共吸收了317位小朋友。他們中間包括了來自苗、侗、布依、水、仫佬、土家、仡佬等7個民族,數量佔全園總數的92%。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40多人的教職團隊時時刻刻圍着孩子們轉。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的小朋友們,把這裏當成“遊樂場”, 有的到了放學時間,都不願意回家。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小朋友們在民族裁縫區展示自己縫製的民族服裝。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吳壽芝是凱里市上馬石社區的易地搬遷户,也是凱里市十三幼一位小朋友的家長。2017年,吳壽芝一家作為第二批移民搬遷户,從龍場鎮黃蠟村搬到了城裏。她説,在脱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全家不但住進了漂亮寬敞的新房子,就連孩子上學的問題政府也想方設法地幫着解決了。現在孩子不但能就近入學,還能享受到“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每月180元伙食費補助和每年500元政府資助。這麼好的條件,若在以前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孩子入園的問題解決了,當家長的在外面工作也就放心了。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小朋友們在家鄉銀飾加工材料區學習手工製作。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記者看到,在500平米左右的開放式大廳內,民族編織、民族銀飾、民族裁縫、民族刺繡、民族紡織,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民族表演、民族美食、民族體育等功能區依次排開,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在孩子們的心裏種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在練習《籃球寶貝》球操。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我們多做一點 孩子就走得更遠一點”。潘麗萍説,300多的孩子中,有90%以上都是少數民族,把民族文化引入校園,就為了增加他們的親近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無人機航拍凱里市上馬石社區。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記者瞭解到,為保障易地扶貧搬遷户子女“就近入園”和享受優質學前教育服務,當地把易地扶貧户搬遷安置點小區配套幼兒園作為城鄉建設中的重點工作來抓。目前凱里市有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上馬石、清江、東出口、白午、冶煉廠安置點),在5個集中安置區配套修建了5所幼兒園,享受同等義務教育各項資助政策,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户的子女能夠在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上“先享受”。

來源:光明圖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3 字。

轉載請註明: 易地搬遷新校園 孩子臉上樂開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