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回答這個問題,要搞清“大唐帝國雙壁”是誰?題主説了一個高仙芝,另一個就是封常清。題主説“大唐帝國雙壁”打不過安史之亂的叛軍。説明你對這段歷史環境條件還不夠清楚,下面我們簡單回顧和分析一下這段歷史,相信你和讀者就會明白是什麼原因了。

高仙芝(?-756年),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唐朝著名將領,為保護大唐西域做出了巨大貢獻。高仙芝少年時隨父親高舍雞至到安西(即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20歲時,高仙芝因跟隨父親作戰有功被授予遊擊將軍。

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本姓是賁氏,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縣)人,唐朝時期名將。封常清少年時便跟外祖父生活在一起。他的外祖父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龜茲,今新疆庫車)充軍,擔任胡城(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東)南門的守軍。外祖父頗讀詩書,常在城門樓上教他讀書。在外祖父的指導下,封常清學識廣博精深。外祖父死後,封常清無所依靠,從此過着清貧的生活。封常清30多歲時投到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詧(chá同“察”)的麾下任職。

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後來唐朝羌族大將夫蒙靈詧擔任安西四鎮節度使時,發現高仙芝很有才幹,一路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封常清投軍時,高仙芝擔任都知兵馬使,有一次出兵,身邊有三十多名侍從,而且衣服鮮豔漂亮。封常清也想成為高仙芝的侍從,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腳短跛足。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後,嫌他相貌醜陋,不願接受。第一天失敗後,封常清沒有灰心,於第二天再次投書。高仙芝不勝其煩:“侍從已錄取夠了,哪裏用得着又來呢?”封常清發怒説:“我仰慕您的高義,願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麼一定要拒絕呢?看容貌錄用人,會把子羽看錯,您還是考慮一下吧”!高仙芝還是沒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門口來等候,高仙芝沒辦法,只好把他錄取到侍從之中。

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天寶初年,達奚諸部叛亂,從黑山以北,直到碎葉城(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西南),唐玄宗李隆基詔令夫蒙靈詧前往平叛。夫蒙靈詧派高仙芝率領兩千名精鋭騎兵從副城向北,直至綾嶺下截擊叛軍。達奚部因行軍勞頓,人和馬都疲勞,因此幾乎被唐軍全部俘獲或殺死。封常清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捷書中詳細地陳述井眼、泉水、駐軍地點、勝敵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高仙芝想説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講出來,高仙芝因此大為吃驚,便馬上採用。回軍後,夫蒙靈詧迎接、慰勞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襪帶刀拜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爭着問:“此前送來的捷報是誰寫的?您帳下怎麼有這樣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説:“是我的侍從封常清”。劉眺等人很吃驚,對封常清施禮讓座,並和他談話,認為他是奇才。此後,經高仙芝不斷提拔,封常清先後授鎮將、果毅、折衝(制敵取勝的戰車),慢慢成了一名有名的將軍。

唐玄宗“開元盛世”時,國力日強,大唐的軍事實力也隨之增強,唐在與吐蕃(今青海地區)的戰爭中也逐漸佔具優勢。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征服了帕米爾以西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小勃律國,大唐西北二十餘國幾乎全被吐蕃(今藏民祖先)控制。安西(今甘肅酒泉)都護府作為唐朝的西大門,大小勃律的失守不僅阻隔了唐朝與帕米爾以西中亞各國的交往,而且對安西四鎮(即:龜茲、于闐、疏勒、焉耆<相當一段時期為碎葉>四鎮)構成直接威脅。唐朝數次發兵想恢復失地,因大小勃律地處深山,易守難攻,所以均無功而返。天寶六載(747年),唐玄宗李隆基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再伐勃律,並派宦官邊令誠監軍督戰。封常清隨高仙芝從安西出撥換城(今阿克蘇),經握瑟德城(今圖木舒克)、疏勒(今喀什噶爾),入葱嶺(今帕米爾高原),跋山涉水,分兵三路,攻破吐蕃重鎮連雲堡,殺敵五千,生擒千人,繳獲馬千餘匹及大批軍資器械。擊敗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俘虜國王及公主,留下鎮軍後班師。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靈詧出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因從戰有功,高仙芝便奏他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以後高仙芝每次出征,經常讓封常清作為留後使。封常清處事果斷,勤儉敬業,賞罰分明,深得高仙芝的信任。天寶九載(750年),高仙芝再次發兵葱嶺,俘虜了親吐蕃的劫師國王勃特沒,另立其兄素迦為劫師國王,初步解除了鎮守小勃律唐軍的危困局面、重新恢復了大唐對西域的統治。高仙芝平定了小勃律國之後,唐軍聲威大震,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都震驚投降歸附了大唐帝國。

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建於公元626年的阿拉伯帝國,古代中國人稱其為“大食”國,強盛時期的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除了疆域廣闊之外,阿拉伯帝國在經濟文化和科技方便也頗為發達。大食國不斷向東擴張,中亞的安國、火尋、戊地、石國、吐火羅等國都向大食屈服、交貢納賦。天寶十載(751年),大食(阿拉伯帝國)軍隊10萬大軍進犯西域,大唐邊防守將高仙芝率領3萬邊防兵禦敵。高仙芝以3萬抵抗10萬,陷入了連番苦戰。後來因為屬國軍隊叛變,唐軍大敗。高仙芝也因此被擼掉了安西節度使,入朝任右金吾大將軍。安西節度使一職由王正見擔任。封常清性勤儉,每次出征或乘騎馬,私馬不過一兩匹,賞罰嚴明。

天寶十二載(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軍先頭部隊屢次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進諫説:“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認為段秀實意見正確,就採納了這個建議,封常清派兵搜索,果然發現了伏兵,唐軍大敗大勃律,迫使其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此後,封常清縱橫西域,剿撫並用,大食、吐蕃和中亞藩屬國不敢輕舉妄動。

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天寶十四載(755年)正月,吐蕃蘇毗王子悉諾邏去吐蕃降唐。冬月,封常清入長安任職。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爆發,唐玄宗在華清宮召見封常清,詢問如何平定安史之亂,封常清説:“安祿山率領敵兵十萬,侵犯中原,中原太平很久了,人不知戰。然而事有逆順,形勢會有變化的,我自請趕赴東京,開府庫,招募驍勇之兵,挑着馬杖和馬鞭渡河,很快就可以取得安祿山的首級進獻朝廷”。唐玄宗壯其言,任命封常清為范陽節度,讓他募兵東討。當日,封常清騎馬到東京洛陽招兵,不多日就招到士兵六萬,但大多是不懂軍事的市井之徒。

安祿山率領15萬精兵進攻長安,唐玄宗倉皇命高仙芝、封常清率領5萬這種沒有訓練過“士兵”進行抵抗,沒想到封常清在汜水、洛陽等地連吃敗仗。按説這些並不完全是高仙芝、封常清的責任。兵力不足、武備短缺、素質問題、糧草不濟等也是重要原因。不巧的是,這次的監軍又是宦官邊令城,早在安西高仙芝遠征小勃律國時,當時的監軍邊令誠因為不敢冒險輕進,就讓高仙芝當了先鋒,結果高仙芝生擒了小勃律王,邊令城認為功勞被高仙芝全部搶走,兩人反目成仇,成為死敵。封常清作為高仙芝的臂膀,當然在邊令城眼裏也是異類。只不過矛盾沒有公開而已,唐玄宗聽到邊令城的報告,得知封常清兵敗,便削其官爵,讓他以白衣身份在高仙芝軍中效力。高仙芝讓封常清巡監左右廂諸軍,以助自己。這樣又為邊令城所不容。

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高仙芝守潼關、聯防京城時,邊令誠又成了高仙芝的監軍。高仙芝率軍準備東征時,邊令誠曾向高仙芝建議數事,高仙芝沒有聽從,邊令誠便懷恨在心。高仙芝作戰失利、退守潼關後,邊令誠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敗退之事,奏説:“封常清説叛軍強大動搖軍心,高仙芝聽信封常清,擅自放棄了陝郡幾百裏地方,而且,高仙芝私下多次剋扣士兵的糧食和皇上的賞賜”。唐玄宗念起高仙芝、封常清舊時功勞,壓下沒有追究。高仙芝失利後,邊令城又奏報唐玄宗:“高仙芝聽信封常青蠱惑,擅自改變進軍方向,因此丟棄了陝西郡數百里土地,而且不聽命令,私自逃回潼關。且剋扣士兵軍糧和賞賜,有造成軍中譁變的危險”。唐玄宗誤信為真,下旨斬殺高仙芝、封常清。

當時從軍事態勢來看:高仙芝並沒有敗,只要死守潼關,就能為各地勤王部隊爭取時間。而唐玄宗只是希望在較短時間內消滅叛軍,聽到高仙芝消極防禦非常惱火;對於封常清,唐玄宗認為其不思悔改、戴罪立功。反而擾亂軍心、丟失土地,其罪當誅。天寶十四年臘月十八日(756年1月24日),邊令誠將封常清斬首,暴屍於蘆葦之上。同時指責高仙芝,高仙芝 不服:“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否認。但説我偷偷剋扣賞賜和軍糧,那是是誣衊!皇天后土,兵將都在這裏,難道你邊監軍就不知道”?高仙芝又大聲對部將、軍士説:“我把你們招募來,當然是想打敗叛軍多得重賞,但叛軍力量正強,所以撤退到這裏,也是為了加強潼關的防守。如果你們認為我有罪,可以説有罪!如果認為我沒有罪,你們就喊冤枉”!全軍一聽全都大喊:“冤枉”!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屍體。流着淚説:“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當了節度使,我現在和你一起去死,難道不是命嗎”?説完引頸受死。

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高仙芝與封常清是當時名將,他們的被冤殺引起了軍心的動搖,邊令城見無法安定軍心,邊奏請唐玄宗速派大將坐鎮,唐玄宗只好強令卧病半癱的哥舒翰前來接下這個亂攤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34 字。

轉載請註明: 被有些人稱為“大唐帝國雙壁”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為何打不過安史叛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