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茶園在哪嗎? 陸游曾二遊北苑, 並留下墨寶
建甌城東16公里處,有一座美麗的鳳凰山,簡稱鳳山。
以鳳山為中心,方圓30裏,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茶園。
在唐朝末年,建州剌使張廷暉看到鳳山宜於植茶,就在此地開闢了大片茶園。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張廷暉把鳳山茶園歸官,鳳山茶園成了專門生產貢茶的官家茶園。由於閩國地域以福建為境,鳳山位於福建北部,於是便把鳳山茶園稱為“北苑”。後人為紀念張廷暉,尊其為“茶焙地主”,還在鳳凰山修了座“恭利廟”(俗稱張三公廟),享香火,受膜拜。
閩國滅亡後,南唐後主李煜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製“建茶進御”。鳳山北苑被指定為專制“龍茶”的茶焙,當時北苑龍焙擁有的焙茶所達25處。
宋鹹平年間(998-1003年),任福建轉運使的丁謂在監製御茶時,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社前十日即採其芽,日數於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貢。'‘由於採製甚精,北苑茶譽滿京華,號為珍品。
慶曆年間(1041—1048年)蔡襄為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發展到新的高度,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為小團茶,品質上採用鮮嫩茶芽作原料,並改進製作工藝。北苑茶制逍所費人力物力浩大,造一斤茶餅,要600多個茶工。“其品之精絕,一餅值四十千”。
蔡襄之後,負責監製北苑茶的官員都力圖刻意求新,花樣不斷翻新,品質不斷提高。最盛的時候,北苑一年上貢茶的品種多達40餘種,其中製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的當屬“密雲龍茶”和“龍鳳勝雪”,《清波雜誌》記載: “自熙寧後,始貴密雲龍,,每歲頭綱修貢,奉宗廟用供玉食外,齎及臣下無幾,戚里貴近,乞賜尤繁。”可見“好 茶爭相品,蓋因品質珍”。
北苑御茶園自唐末建立起,經過不斷的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焙茶所增加46個,茶園“廣袤三十里”,範圍已大大超出鳳山。每年向朝廷進貢的北苑茶數額達到20多萬斤”
到了元代,由於飲茶方法有了很大變化,蒸青散茶在全國逐漸興起,傳統的團茶日漸衰退。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罷貢團茶讓改貢散茶,從此北苑龍鳳團茶結束了從南唐末期到明朝初期持續430多年的貢茶地位。龍鳳團茶罷貢後:北苑改貢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等葉茶,仍然選500户茶農專門製作貢茶。
北苑御茶經歷了它“名冠天下”的400多年曆史,是中國茶史上輝煌的一頁,在中國茶文化中有其極為重要的一席地位。
由於北苑茶的特殊地位,北苑成了名人學士嚮往的勝地。陸游曾二遊北苑,寫下“春殘猶看少城花,雪裏來嘗北苑茶”,“北窗高卧鼾如雷,誰遺茶香挽夢迴”的詩句。
昔日北苑御茶園的“龍焙”,現在是鳳山茶場。茶園婉 蜒數千裏,採製的茗品有閩北水仙、閩北烏龍、綠茶、茉莉花茶、紅碎茶、綠碎茶、台灣凍頂烏龍等。前北苑所在地的建甌縣,全縣茶園面積逾十萬畝,是全國最大的烏龍茶產區,每年產茶1000多萬斤,其中一半以上銷往日本、香港、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以傳統方法制作的閩北水仙、閩 北烏龍、南路水仙等名優精製茶,在國內外頗受歡迎,享有很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