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空間有限、競爭對手挖角嚴重,培養的種子選手嚴重流失,怎麼辦?”
好文3166字 | 5分鐘閲讀
困惑
張志(英格索蘭研發中心研發經理):
研發部門經理小劉所在公司是一家高科技民營企業,重視研發投入,經過20年的高速增長,已到百億規模,成為國內行業龍頭。在中低端市場,基本把國外競爭對手打得無還手之力。
但近幾年在持續進攻高端市場的時候,因為渠道、產品定位等原因,幾個高端產品銷售都達不到預期。同時,本土競爭對手相繼上市,在國內打價格戰,使得公司陷入攻城受阻、根據地又被襲擾的夾心位置,公司發展增速放緩。
公司研發團隊近300名工程師,分成幾個不同專業的研發部門。研發團隊的層級劃分是技術副總、部門經理、技術經理、員工。部門經理負責所在部門的人事和薪資獎金調整。
小劉帶領的研發部門裏,幾個技術經理都是精練的老將,工作經驗都在6年以上。員工中,校招和社招各佔50%,校招的都是名校研究生,社招的都是行業老手,出活快,效率高,但不擅長複雜的分析和研究性工作。
今年,整個研發團隊出現了離職風潮,小劉部門和另一個部門的離職率甚至達到30%。離職原因可以説是“內憂外患”:
1. 上升空間有限。在副總和部門經理這一層,除小劉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外,其他部門經理都是10年前校招進來內部培養的。近6年,部門經理沒有做過調整,一直很穩定。技術經理這一層也都是6年以上自己培養的。但是,不管是校招的還是社招的,工程師們普遍感覺上升無望。雖然公司也在推行職業發展雙通道,但實際操作中,管理線和專業線無法對等起來。
2. 競爭對手挖角嚴重。國內競爭對手接連上市,用高職銜、股權、福利等來公司挖人。今年離職的工程師裏,校招的有兩名到其他小公司直接任研發總監,有幾名薪水直接翻倍,並且許諾未來上市的股票;社招的一看人員流失大,負擔重,上升基本無望(因為技術經理以上都是校招生培養的,社招的基本沒有機會),也開始動搖,找到薪水稍微高些的工作,也走了。
3. 目前公司的激勵政策,對中層比較有利,股權激勵豐厚,又享受政府補貼,因此都比較舒服,非常穩定。普通員工每年有加薪、年終獎、項目獎等,核心員工有長期激勵,如項目獎或股票等。薪資福利水平屬於業內中上水平,但工作壓力也比較大。
面對剎不住的離職潮,小劉一籌莫展。雖説隊形還在(上面的要求和政策都是保隊形),幾個骨幹也在拼命幹活,但培養的種子選手(校招生)已經流失得差不多了,社招的也熬不住,在不斷撤退。
常規的內部培訓、團隊建設、員工福利等招數,能用的都用上了。但畢業生想要的職稱給不了,級別不夠也給不了股票,競爭對手的大幅加薪也給不了,人越來越少,每個人乾的活越來越多,小劉真擔心隊形會保不住。
支招
黃健(企業管理人士):
坦白講,想急剎車是不可能的。之前,我在一家大型集團企業時每週統計離職率,一個年度的離職率也有30%。我們的項目遍佈全國,工期緊,要求高,來挖人的單位很多。
當時,地方公司平時做好員工的安撫和照顧;福利基本到位;年底獎金和晉級額度比較緊張,根本不夠用;也實行技術和管理兩條線(針對高管,員工方面沒有這樣的設計)。
我們只能慢慢剎車:
找多家獵頭合作,從外面招聘員工補充;
開始重視高級管理人員的離職;
考慮部分崗位增加人員,減少工作量,降低壓力;
優化工作流程,減少溝通成本,實行模塊化管理、模板式操作;
招聘部分管培生,要求高一些,利用新人的衝擊力來確保團隊的有效運作。
研發人才很寶貴,但有時候領導不理解,不重視。有些問題靠小劉一個人是無法解決的。不經歷撕心裂肺的痛,領導不會重視。
潘謙(京東商城1號店PMO總監):
我工作過的很多公司都有過這樣的離職潮。在北上廣一線城市,很多軟件公司的離職率在30%〜50%,每兩三年換一批。目前,小劉部門其實還不算太危險,真正危險的是連副總加上幾個部門經理都走掉,還一併帶走下面的骨幹。現在,小劉部門主要是培養的種子選手被挖走,還不是最壞的狀態。
留人的招數見過很多,常見的是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比如,在技術經理和一般員工之間建立一箇中間層,名字無所謂,可以是技術主管、項目主管等,他們可以帶2~3人,待遇有所提升,這樣至少可以留下一些有潛質的種子。
再厲害的招數也有,都是公司層面的。比如,補籤競業合同,一旦有人跳槽到競爭對手公司,就啓動訴訟程序,讓法院在判決之前先禁止競爭對手再挖人。
另外,可以尋找對方是否使用本公司源代碼或技術的證據,直接啓動訴訟。同時,為了防止跳槽離職導致技術泄露,要嚴格管理內部技術文檔。
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儘快上市,既然競爭對手都上市了,作為行業龍頭為何還不上市?
劉超軍(創業公司營銷策劃負責人):
我的建議是,重新定義企業使命,激活團隊。
這家公司已經做到行業龍頭,但是待遇、晉升通道都不如新興企業,員工已經沒有什麼盼頭了。所以,應該重新做一個戰略規劃,樹立一個崇高的企業願景,讓所有人重新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回到巔峯,再創輝煌。
以業績為導向,優勝劣汰。太穩定,反而失去活力,在面臨挑戰、內部變革的環境下,不斷精簡團隊,去蕪存菁,最後才能形成戰鬥力。中層管理者吃老本不該成為常態,一切和業績掛鈎,如果沒有貢獻,也要拉下神壇。
應科技(舟山海洋綜合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
我贊成劉超軍的觀點,而且依我看,這家公司如果不在企業文化、組織架構、薪酬等方面進行一些變革,行業龍頭位置遲早不保。
你想,當所有中高層技術人員都很穩定很舒服的時候,他們還有激情去搞研發嗎?
當新進員工在職務、薪酬方面沒有上升通道的時候,這些新鮮血液對這家公司還會有多少盼頭、希望和歸屬,它最後只能淪為培訓基地。長久下去,就有可能面臨團隊沒活力、好活出不來、員工跳槽風氣加劇、商秘為同行“共享”、產品競爭力下降、市場份額萎縮、企業利潤下滑等問題。
作為民企的產品研發部門,最基本的兩個要求是貼近市場搞研發,能出活,出好活。而該公司的研發團隊架構還是層級制老一套,這種架構決定了員工工作出發點的“唯上性”,眼睛都盯着領導,哪有時間去關注市場。研發團隊按專業分為不同研發部門,這種職能部門制的設置,不會激發內部競爭,也就沒有效率可言。
所以,在條件成熟的前提下,是否考慮以項目為中心組建研發團隊,同時建立內部人才市場,允許團隊成員自由組合。此外,變革薪酬績效制度,保證研發團隊的固定薪酬略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以維護人員穩定,同時績效薪酬根據產品的銷售額按比例確定。
楊文博(北京愛開科技公司總經理):
公司進攻高端市場遇阻是關鍵問題之一。這也是近幾年國內很多優秀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面臨的頭號問題。企業發展多年後,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條件,這一步是非走不可的。
是否扛得起龍頭老大的大旗,這是驗證帶頭大哥成色的試金石。
這個台階上去了,就可以走上世界舞台,公司的境界和層次會有質的提升,如果上不去,就只能在國內市場參與低層次競爭。
我覺得這家公司應該有戰略定力,雖然國內競爭對手勢頭很盛,又是上市融資,又是價格戰,但這都是短暫的,等他們過了這股勁,看看接下來會怎麼樣。價格戰一旦打起來,誰敢先收手?不管三七二十一挖來的人,後續能不能融合好?資本市場拿了錢,怎麼給投資人滿意的回報?有無數個坑在前面等着他們呢。
對於離職潮,從小劉的角度來説,就是死扛、耗着,在自己職責範圍內盡力把該做的做好就行了。另外有個小建議,我的習慣是當一件事讓我不知所措的時候,就去多瞭解多學習多聽多看多問,當我獲得的信息達到某個臨界點後,事情就豁然開朗了。
小劉可以和離職的同事多聯繫,看看他們在新公司過得怎麼樣,多渠道瞭解其他公司的信息,也多瞭解自己公司各類人員的情況,這對做好自己的事情會有幫助。
原文《如何剎住離職風潮》
刊登在《商業評論》2019年2/3月號
- End -
走進阿里學阿里
聽阿里人講阿里味兒
戳下圖瞭解詳情
點一下,讓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