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江蘇省高考文科最高分考生白湘菱將無緣北大清華等名校。原因是她的歷史選修是B+,而名校要求一般是A或A+,即便總分最高,因為這門選修“失利”,她很有可能無緣名校。
為了保護公正與公平,高考需要剛性的規則。既然參加了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這其實沒啥好多説的。
老實説,白湘菱無緣名校,但名校會不會太在乎,還真難説。畢竟,像“清北”這樣的名校,從來不會擔憂生源的問題。沒有了白湘菱,還會有許多水平與之相當的高手入校,這可能就是現實。
對白湘菱來説,無緣名校也沒那麼要緊。她的班主任就説得很到位:“也不一定説我非得上清北,未來就是一片坦途,要看她自己。”這句話不是客氣的安慰,而是對人生最真實的感悟。
這其中的得與失,白湘菱很可能要在多年後才能有最真切的體會。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無緣名校並不是她人生的重大挫折。
大家都沒“錯”,可實際結果卻不能讓人感覺“對”,根本原因就是有些東西“卡”在了大家的喉嚨裏,不能讓公眾完全信服。
B+是個量化標準,但從綜合成績來看,要説白湘菱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是不會有什麼爭議的。正是基於此,輿論場才會高度關注這個個案,因為它畢竟是白湘菱個人命運的重要關口,同樣也關乎優質人才選拔制度的完善。也許這場風波對白湘菱和名校來説都不是天大的事,可這一“錯位”造成的損失是實實在在的。
今天又有媒體報道,2021年江蘇省高考即將改革,採用等級賦分制,總分750分,語數外之外,物理和歷史兩門選考科目以原始分計入總分,其餘科目依然劃分等級,但要經一定比例轉換後,計入總分。
高考改革本來就要在摸索中前進,碰到些波折,也是再正常不過。不過,規則既然要改,就能夠説明,這裏面是有些值得探討的問題的。白湘菱的班主任都説了,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既然如此,我們總該為無緣名校的白湘菱做些什麼,這不光是為了不辜負她一個人的努力和付出,也是為了讓社會的每一個人才,都能去該去的地方。